热点论文
期刊搜索
关键词
主办单位
香港大学斥资千万建“全民共享”学术库
时间 : 2010-06-07 22:03 来源 : 作者 :   点击 :

港大投千萬建「全民共享」學術庫


http://paper.wenweipo.com   [2010-06-07]    

      ■譚廣亨指出,新設的學術庫平台可將學者的學術成果,在網上開放予全民共享,亦讓各界對學者的工作都有基本認識。本報記者彭子文 攝

大學知識轉移系列

    傳統的大學之道,知識的創造及傳授,佔據艚^對的重要地位,但隨魰r代的轉變,大學在教學及研究以外,對社會的影響亦要更全面。在國際高等教育界,知識轉移漸漸被確認為大學的「第三任務」。本報教育版今日起推出「大學知識轉移系列」,與讀者逐一分享香港各高等院校在這方面的最新策略及工作,希望以全新的角度,探究本地大學與社會的關係。

   【本報訊】香港高等教育的水平廣受國際認同,但要讓大學更有效惠及社會,需要不同範疇的學者走出學院的「象牙塔」,將創建的知識回饋大眾。香港大學今學年投放過千萬元,推動大學的知識交流(Knowledge Exchange),首項主要工作是創立全亞洲首個網上「學術庫」平台,有系統地集結港大師生過去70年2.5萬份學術論文及期刊文章,更全面開放予所有人翻閱,分享有關成果。

■本報記者 任智鵬

      教資會在今學年起,每年批出5千萬元專款,供8大院校發展知識轉移。其中,港大去年便組成核心小組,探究相關策略。主理有關工作的港大副校長(研究)譚廣亨早前接受本報專訪時說,該校連同向教資會申請的資助及大學本身投放的資源,決定首年斥資過千萬元推動知識轉移,包括成立知識交流辦公室,整合及統籌相關工作。

    譚廣亨又指,大學與社會有互動關係,「傳統的科學,如化學分子的研究轉化成藥物,知識『轉移』是比較簡單直接的;但一些商科、人文及社會科學的範疇,學者在與社會接觸提供知識的過程,也可以自他人得到啟發與經驗,所以『交流』二字更為貼切。」他強調,雖然直接的投放只得1千多萬元,但每個學者都可能有人力物力的間接投入,實際資源是多不可數。

譚廣亨:總動員與社會接軌

    他表示,校內不少學者其實已踴躍與社會各界接觸交流,校方希望能整合各項現有工作,動員整間大學,與社會接軌,令兩者的互動有更大迴響。而首項主要工作,就是由大學圖書館主導創立、Open Access全面開放的「港大學術庫(HKU Scholars Hub)」(hub.hku.hk)平台(見圖),由國際權威資訊機構Thomas Reuters作技術支援,將大量原只於大學圖書館或學術機構網絡專戶查閱的港大學術成果,網上開放予全民共享。

    譚廣亨指,有關的學術庫為全亞洲首設,旨在讓社會各界對大學學者的工作都有基本認識,既能便利工商業界開拓與大學合作機會,又可供外界按專業範疇尋找相關專家。另方面,平台更能為學者的學術背景「起底」。他笑言:「例如要查譚廣亨,經常說自己很威,原來數十年只出產了3篇(虛構數字)文章,當然不及人家300篇有效率;又如(建築系)龍炳頤教授是西九管理局董事成員,想看看他甚麼來頭,一上網便可發現,原來開平的碉樓被評定為世界文化遺產,就是他推動的。

需求極大 年下載料逾百萬次

    港大發言人補充,目前學術庫已載有2.5萬份各類型的學術論文、期刊文章、學術會議簡報等,涉及共2萬名有份參與的作者,當中年份最早為1941年發表的論文,而二戰期間散失的部分則未能恢復。文章置於學術庫前,須獲得作者准許,近月參與越見踴躍,學者回應比率急增;校方料學術庫每年下載超過100萬次,顯示有關需求極大。

 

文章来源:香港《文汇报》网站http://paper.wenweipo.com/2010/06/07/ED100607000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