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年 | 刊 期 | 论文篇名 | 作 者 |
1990 | 创刊号 | 发刊词 | 新史学杂志社 |
1990 | 创刊号 | 南北朝三个都城人口数量之估测 | 严耕望 |
1990 | 创刊号 | 评邓广铭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辽宋西夏金史卷 | 黄宽重 |
1990 | 创刊号 | 评彭卫着《汉代婚姻形态》 | 黎明钊 |
1990 | 创刊号 | 评蔡相辉着《台湾的王爷与妈祖》 | 康豹(Paul Katz) |
1990 | 创刊号 | 二十世纪北京的内部结构:社会区位的分析 | 章英华 |
1990 | 创刊号 | 史学的方法、技术与危机 | 刘子健 |
1990 | 创刊号 | 明清间农业结构的转变 | 石锦 |
1990 | 创刊号 | 「单」是公社还是结社--与俞伟超先生商榷 | 杜正胜 |
1990 | 创刊号 | 评Gertude Himmelfarb着 The New History and the Old《新史学与旧史学》 | 柳立言 |
1990 | 创刊号 | 评David Johnson、Andrew Nathan、Evelyn Rawski编 Popular Culture in Late Imperial China 《中国明清时期的通俗文化》 | 梁其姿 |
1990 | 创刊号 | 评Fergus Millar着 The Emperor in the Roman World (31 BC-AD 337)《罗马世界中的皇帝》 | 邢义田 |
1990 | 1卷第2期 | 耒耜新考 | 汪宁生 |
1990 | 1卷第2期 | 南宋官户与士人的城居 | 梁庚尧 |
1990 | 1卷第2期 | 日本人为何研究中国? | 沟口雄三 |
1990 | 1卷第2期 | 旧史学向新史学的反扑--评论G. Himmelfarb和J. W. Scott的史学思想 | 周梁楷 |
1990 | 1卷第2期 | 夏文化可能讨论吗?--1990年洛杉矶加大「夏文化国际研讨会」纪要 | 杜正胜 |
1990 | 1卷第2期 | 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动力--第四届「中国海洋发展史研讨会」纪要 | 江彬村 |
1990 | 1卷第2期 | 评田庆余着《东晋门阀政治》 | 刘增贵 |
1990 | 1卷第2期 | 评怀效锋着《四朝政治风云》 | 朱鸿林 |
1990 | 1卷第2期 | 评David K. Jordan 与Daniel L. Overmyer 着 The Flying Phoenix: Aspects of Sectarianism in Taiwan《飞鸾--台湾民间教派面面观》 | 宋光宇 |
1990 | 1卷第2期 | 评Arif Dirlik 着 The Origins of Chinese Communism《中国共产党起源》 | 陈永发 |
1990 | 1卷第2期 | 评Paul Veyne 编 A History of Private Life Vol. I--From Pagan Rome to Byzantium 《私人生活史》第一卷《从罗马到拜占庭》 | 蒲慕州 |
1990 | 1卷第3期 | 《周礼》考证和《周礼》的现代启示 | 余英时 |
1990 | 1卷第3期 | 清初税务改革与社会 | 石 锦 |
1990 | 1卷第3期 | 西方家庭史研究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 | 杨 豫 |
1990 | 1卷第3期 | 近世化社会文化的特色--记两次有关中国近世社会文化史的国际研讨会 | 梁庚尧 |
1990 | 1卷第3期 | 评山东孔孟学研究丛书编辑委员会主编、谢祥皓编《孟子思想研究》 | 黄俊杰 |
1990 | 1卷第3期 | 评李祖桓编着《仇池国志》 | 胡志佳 |
1990 | 1卷第3期 | 评William T. Rowe 着 Hankow: Conflict and Community in a Chinese City, 1796-1895 《汉口:一中国都巿内的冲突与共同体1796-1895》 | 梁其姿 |
1990 | 1卷第3期 | 评Joseph W. Esherick 着 The Origins of the Boxer Uprising 《义和团之乱的源起》 | 李孝悌 |
1990 | 1卷第3期 | 评施添福着《清代在台汉人的祖籍分布和原乡生活方式》 | 洪丽完 |
1990 | 1卷第3期 | 评Zane L. Miller 着 Boss Cox*s Cincinnati: Urban Politics in the Progressive Era 《政党头目考克斯的辛辛那堤巿:进步时期的城巿政治》 | 黄文龄 |
1990 | 1卷第4期 | 论清代中叶广东行商经营不善的原因 | 陈国栋 |
1990 | 1卷第4期 | 红太阳下的婴粟花:鸦片贸易与延安模式 | 陈永发 |
1990 | 1卷第4期 | 唐代政治史研究中的士族庶族问题 | 黄永年 |
1990 | 1卷第4期 | 明清的朝代危机与世界经济萧条--十九世纪的经验 | 林满红 |
1990 | 1卷第4期 | 评介绍三本汉代社会史新着:林富士《汉代的巫者》、罗彤华《汉代的流民问题》、祝平一《汉代的相人术》 | 邢义田 |
1990 | 1卷第4期 | 评牛致功着《唐代的史学与通鉴》 | 张荣芳 |
1990 | 1卷第4期 | 评Christopher N. L. Brook 着 The Medieval Idea of Marriage 《中古的婚姻观念》 | 李贞德 |
1990 | 1卷第4期 | 评贾士衡(译)《古人类古文化》(Brian M. Fagan 原著 People of the Earth 第四版 1983) | 宋光宇 |
1991 | 2卷第1期 | 从春秋到两汉我国古代的气候变迁--兼论《管子‧轻重》著作的年代 | 陈良佐 |
1991 | 2卷第1期 | 秦汉户赋与魏晋户调源流考 | 于琨奇 |
1991 | 2卷第1期 | 试论网络 | 许倬云 |
1991 | 2卷第1期 | 西洋经济思想对晚清经济思潮的影响 | 赖建诚 |
1991 | 2卷第1期 | 现代化的回顾与展望--「中国现代化研讨会」纪要 | 沈松侨 |
1991 | 2卷第1期 | 评赵吉惠、郭厚安主编《中国儒学辞典》 | 黄俊杰 |
1991 | 2卷第1期 | 评Bret Hinsch 着Passion of the Cut Sleeve《断袖之情》 | 黄约瑟 |
1991 | 2卷第1期 | 评张邦炜着《婚姻与社会‧宋代》 | 黄宽重 |
1991 | 2卷第1期 | 评傅宗文着《宋代草巿镇研究》 | 梁庚尧 |
1991 | 2卷第1期 | 评介绍两本有关明代宦官的编着:王春瑜、杜婉言编《明代宦官与经济史料初探》,王春瑜、杜琬言着《明朝宦官》 | 张存武 |
1991 | 2卷第2期 | 《周官》与秦文化杂考 | 金春峰 |
1991 | 2卷第2期 | 《日书》与秦汉时代的吏治 | 林剑鸣 |
1991 | 2卷第2期 | 十一世纪高丽沙门义天入宋求法考论 | 黄启江 |
1991 | 2卷第2期 | 清初钦天监中各民族天文学家的权力起伏 | 黄一农 |
1991 | 2卷第2期 | 历史量化的反思 | 古伟瀛 |
1991 | 2卷第2期 | 「廿五史全文数据库」与中国历史的研究 | 黄清连 |
1991 | 2卷第2期 | 计算机在汉简研究中的应用 | 刘增贵 |
1991 | 2卷第2期 | 《计算机化宋人笔记检索系统》答客问 | 刘坤太 |
1991 | 2卷第2期 | 评一本翻译的《中国通史》--兼论历史教学与史学本义 | 莫以明 |
1991 | 2卷第2期 | 评马承源主编《中国青铜器》 | 马孟晶 |
1991 | 2卷第2期 | 评杜正胜着《编户齐民--传统政治社会结构之形成》 | 阎鸿中 |
1991 | 2卷第3期 | 形体、精气与魂魄--中国传统对「人」认识的形成 | 杜正胜 |
1991 | 2卷第3期 | 唐代的五金生产 | 张泽咸 |
1991 | 2卷第3期 | 中国中古士族与国家关系 | 甘怀真 |
1991 | 2卷第3期 | 西方对近代中国政治参与及政治体制的影响 | Philip A. Kuhn |
1991 | 2卷第3期 | 评郭正忠着《宋代盐业经济史》 | 梁庚尧 |
1991 | 2卷第3期 | 评陈世松等着《宋元战争史》 | 方震华 |
1991 | 2卷第3期 | 评樊树志着《明清江南巿镇探微》 | 巫仁恕 |
1991 | 2卷第3期 | 评Brian E. McKnight 着 The Quality of Mercy: Amnesties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Justice 《慈悲的质量--恩赦及传统中国司法》 | 陈俊强 |
1991 | 2卷第3期 | 评Thomas Barfield着The Perilous Frontier: Normadic Empires and China | 王明珂 |
1991 | 2卷第4期 | 魏晋南北朝时代的妾 | 刘增贵 |
1991 | 2卷第4期 | 浅谈宋代妇女的守节与再嫁 | 柳立言 |
1991 | 2卷第4期 | 明清妇女研究--评介最近有关之英文著作(梁其姿译) | Paul Ropp |
1991 | 2卷第4期 | 文化史与香港妇女研究 | 叶汉明 |
1991 | 2卷第4期 | 评Rubie Watson and P. Ebrey 合编 Marriage and Inequality in Chinese Society | 杨秀珠 |
1991 | 2卷第4期 | 评介有关珠江三角洲婚姻制度的两种近作 | 梁其姿 |
1991 | 2卷第4期 | 评Judith Stacey着Patriarchy and Socialist Revolution in China | 陈永发 |
1991 | 2卷第4期 | 评杜正胜着《编户齐民--传统政治社会结构之形成》 | 于琨奇 |
1992 | 3卷第1期 | 郑里廪簿试论--汉代人口依赖率与贫富差距之研究 | 罗彤华 |
1992 | 3卷第1期 | 辽与「大食」 | 黄时鉴 |
1992 | 3卷第1期 | 哭庙与焚儒服--明末清初生员层的社会性动作 | 陈国栋 |
1992 | 3卷第1期 | 从居延汉简看汉代军队的若干人事制度 | 邢义田 |
1992 | 3卷第1期 | 海峡两岸宋史研究动向 | 黄宽重 |
1992 | 3卷第1期 | 评张其凡着《赵普评传》 | 何冠环 |
1992 | 3卷第1期 | 评爱宕松男着《爱宕松男东洋史学论集》第一卷--《中国陶瓷产业史》 | 苏基朗 |
1992 | 3卷第1期 | 评曹元宇辑注《本草经》 | 李建民 |
1992 | 3卷第1期 | 评Stephen F. Teiser着The Ghost Festival in Medieval China | 蒲慕州 |
1992 | 3卷第2期 | 评Peter Burke着New Perspectives on Historical Writing | 林富士 |
1992 | 3卷第2期 | 史传论赞与《史记》「太史公曰」 | 逯耀东 |
1992 | 3卷第2期 | 马克斯主义与法国大革命的解释--一个解释传统的解体 | 杨肃献 |
1992 | 3卷第2期 | 八○年代大陆学者《汉书》研究述略 | 李广健 |
1992 | 3卷第2期 | 战后欧美史学发展趋势 | 夏伯嘉 |
1992 | 3卷第2期 | 政治实践与历史叙述--论说汉纳‧鄂兰的历史理念 | 蔡英文 |
1992 | 3卷第2期 | 后殖民时代的历史研究--普林斯顿大学戴维斯中心九一年秋季论文简介 | 廖炳惠 |
1992 | 3卷第2期 | 评Fernand Braudel着Ecrits sur l*histoire | 赖建诚 |
1992 | 3卷第2期 | 评Peter Burke着The French Historical Revolution | 王泛森 |
1992 | 3卷第3期 | 西汉律令与国家正当性--以律令中的「不道」为中心 | 王健文 |
1992 | 3卷第3期 | 「二十一条」时期的反日运动与辛亥五四期间的社会思潮 | 罗志田 |
1992 | 3卷第3期 | 英国史家柯尔夫妇的史学与社会思想 | 周梁楷 |
1992 | 3卷第3期 | 传统医疗史研究的若干省思--《陈胜昆医师全集读后》 | 李建民 |
1992 | 3卷第3期 | 近年隋唐五代史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 黄约瑟 |
1992 | 3卷第3期 | 评郑良树着《商鞅及其学派》 | 李训详 |
1992 | 3卷第3期 | 评龚延明着《宋史职官志补正》 | 黄宽重 |
1992 | 3卷第3期 | 评葛金芳着《宋辽金经济研析》 | 梁庚尧 |
1992 | 3卷第4期 | 评Caroline Walker Bynum着Holy Feast and Holy Fast: The Religious Significance of Food to Medieval Women | 李贞德 |
1992 | 3卷第4期 | 什么是新社会史 | 杜正胜 |
1992 | 3卷第4期 | 西方近年来的生活史研究 | 蒲慕州 |
1992 | 3卷第4期 | 敦煌本具注历日新探 | 黄一农 |
1992 | 3卷第4期 | 溪河溯源:医学知识在刘完素、朱震亨门人之间的传递 | 吴以义 |
1992 | 3卷第4期 | 仪式、习俗与社会文化--人类学的观点 | 黄应贵 |
1992 | 3卷第4期 | 评何兹全着《中国古代社会》 | 林剑鸣 |
1992 | 3卷第4期 | 评Philip A. Kuhn着Soulstealers: the Chinese Sorcery Scare of 1768 | 单国钺 |
1992 | 3卷第4期 | 评Valerie Hansen着Changing Gods in Medieval China, 1127-1276 | 康 豹 |
1992 | 3卷第4期 | 评David Strand着Richshaw Beijing, City People and Politics in the 1920s | 巫仁恕 |
1993 | 4卷第1期 | 隋代开皇乐议研究 | 沈冬 |
1993 | 4卷第1期 | 宋朝的吏户 | 王曾瑜 |
1993 | 4卷第1期 | 南宋南北的经济地位 ──评程民生着《宋代地域经济》 | 梁庚尧 |
1993 | 4卷第1期 | 评曲彦斌着《中国乞丐史》、岑大利着《中国乞丐史》 | 邱仲麟 |
1993 | 4卷第1期 | 评严绍璗着《日本中国学史》第一卷、严绍璗着《汉籍在日本的流布研究》 | 黄约瑟 |
1993 | 4卷第1期 | 评许冠三着《新史学九十年》上、下 | 陈正国 |
1993 | 4卷第2期 | 民族史的边缘研究:一个史学与人类学的中介点 | 王明珂 |
1993 | 4卷第2期 | 评胡昭曦主编《宋蒙(元)关系史》 | 黄宽重 |
1993 | 4卷第2期 | 元魏李唐和籴以济京师事考释 | 黄永年 |
1993 | 4卷第2期 | 唐宋金元时期的秤斤制度 | 郭正忠 |
1993 | 4卷第2期 | 明清之际生死难易说探讨 | 何冠彪 |
1993 | 4卷第2期 | 妇女在家庭与社会中的角色--欧洲中古妇女史研究 | 李贞德 |
1993 | 4卷第2期 | 评蔡国裕着《中共党史》(一、二册) | 李世伟 |
1993 | 4卷第2期 | 评大庭修着《汉简研究》 | 徐世虹 |
1993 | 4卷第3期 | 魏周府兵制度几个问题的再检讨 | 吕振基 |
1993 | 4卷第3期 | 四十年来大陆捻军史研究之简介及省思 | 陈华、池子华 |
1993 | 4卷第3期 | 评朱英着《辛亥革命时期新式商人社团研究》 | 邱澎生 |
1993 | 4卷第3期 | 评李春棠:《坊墙倒塌以后──宋代城市生活长卷》 | 柳立言 |
1993 | 4卷第3期 | 宋代士族婚姻研究 ── 以河南吕氏家族为例 | 王章伟 |
1993 | 4卷第3期 | 评郑学檬着《五代十国史研究》 | 张其凡 |
1993 | 4卷第3期 | 战国时代『壹』的观念 | 李训详 |
1993 | 4卷第3期 | 裨海纪游:徘徊于自我与异己之间 | 庄雅仲 |
1993 | 4卷第3期 | 评Susan Naquin and C.F. Yu eds.合着(编) Pilgrims and Sacred Sites in China | 蒋竹山 |
1993 | 4卷第4期 | 汉代的家产分割方式 | 罗彤华 |
1993 | 4卷第4期 | 日本明清史学界对『士大夫与民众』问题之研究 | 于志嘉 |
1993 | 4卷第4期 | 十七世纪以来的士大夫与民众--研究回顾 | 李孝悌 |
1993 | 4卷第4期 | 豪横与长者:南宋官户与士人居乡的两种形象 | 梁庚尧 |
1993 | 4卷第4期 | 评James T.C. Liu着 China Turning Inward: Intellectual-Political Changes in the Early Twelfth Century | 柳立言 |
1993 | 4卷第4期 | 评蔡崇榜着《宋代修史制度研究》 | 程志华 |
1993 | 4卷第4期 | 评袁征着《宋代教育》及苗春德主编《宋代教育》 | 陈雯怡 |
1994 | 5卷第1期 | 柳宗元与中唐儒家复兴 | 陈弱水 |
1994 | 5卷第1期 | 宋代盐泉苏氏剖析 | 张邦炜 |
1994 | 5卷第1期 | 新近发现的西域摩尼教本山及其意义 | 晁华山 |
1994 | 5卷第1期 | 陆楫(1515-1552)崇奢思想再探--兼论近年明清经济思想史研究的几个问题 | 林丽月 |
1994 | 5卷第1期 | 南北新旧与北伐成功的再铨释 | 罗志田 |
1994 | 5卷第1期 | 评Mona Ozouf着Festivals and French Revolution | 卢建荣 |
1994 | 5卷第1期 | 评曾永玲着《郭嵩焘大传》 | 吴以义 |
1994 | 5卷第2期 | 清代的惜字会 | 梁其姿 |
1994 | 5卷第2期 | 学术与信仰:论孔庙从祀制与儒家道统意识 | 黄进兴 |
1994 | 5卷第2期 | 评介吴松弟着《北方移民与南宋社会变迁》 | 邹康达、黄宽重 |
1994 | 5卷第2期 | 从比较的观点看台湾与韩国的皇民化运动(一九三七~一九四五) | 周婉窈 |
1994 | 5卷第2期 | 有关陆楫〈禁奢辨〉之研究所涉及的学理问题--跨学门的意见 | 陈国栋 |
1994 | 5卷第2期 | 评Peter Zarrow着Anarchism and Chinese Political Culture、Arif Dirik着Anarchism in the Chinese Revolution | Timothy Weston |
1994 | 5卷第3期 | 过去的结构--关于族群本质与认同变迁的探讨 | 王明珂 |
1994 | 5卷第3期 | 评石田秀实着《气:流身体》 | 李建民 |
1994 | 5卷第3期 | 晚清人权论初探--兼论基督教思想的影响 | 刘广京 |
1994 | 5卷第3期 | 控制增长,以保富裕--清代前中期江南的人口行为 | 李伯重 |
1994 | 5卷第3期 | 近期西方有关中国近代思想史的研究(蔡玉慧译) | Peter Zarrow |
1994 | 5卷第3期 | 新经济史革命--介绍R. Fogel和D. North的学说 | 刘瑞华 |
1994 | 5卷第3期 | 评Ken Dean着Taoist Ritual and Popular Cults of Southeast China | Paul Katz |
1994 | 5卷第3期 | 评周宝珠着《宋代东京研究》 | 梁庚尧 |
1994 | 5卷第3期 | 评胡沧泽着《唐代御史制度》 | 刘健明 |
1994 | 5卷第4期 | 历史解释的现实意义:以汉人对秦政权兴亡的诠释与理解为例 | 王健文 |
1994 | 5卷第4期 | 荷泽宗考 | 葛兆光 |
1994 | 5卷第4期 | 道咸年间民间性儒家学派--太谷学派研究的回顾 | 王泛森 |
1994 | 5卷第4期 | 关于台湾善书的研究及其展望 | 宋光宇 |
1994 | 5卷第4期 | 北齐标异乡义慈惠石柱--中古佛教社会救济的个案研究 | 刘淑芬 |
1994 | 5卷第4期 | 中国宗教研究--定义、范畴与方法学刍议 | 蔡彦仁 |
1994 | 5卷第4期 | 评王见川着《从摩尼教到明教》 | 连立昌 |
1994 | 5卷第4期 | 评Peter Burke着History and Social Theory | 蒲慕州 |
1994 | 5卷第4期 | 评姜伯勤着《唐五代敦煌寺户制度》 | 罗彤华 |
1995 | 6卷第1期 | 不孝之孝--唐以来割股疗亲现象的社会史初探 | 邱仲麟 |
1995 | 6卷第1期 | 古代医者的角色--兼论其身分与地位 | 金仕起 |
1995 | 6卷第1期 | 论《医林改错》的解剖学--兼论解剖学在中西医学传统中的地位 | 王道还 |
1995 | 6卷第1期 | 评廖育群着《岐黄医道》 | 李建民 |
1995 | 6卷第1期 | 作为社会史的医疗史--并介绍「疾病、医疗与文化」研讨小组的成果 | 杜正胜 |
1995 | 6卷第1期 | 东晋至宋代脚气病之探讨 | 范家伟 |
1995 | 6卷第1期 | 宋代的儒医--兼评Robert P. Hymes有关宋元医者地位的论点 | 陈元朋 |
1995 | 6卷第1期 | 评William R. LaFleur着Liquid Life: Abortion and Buddhism in Japan | 李玉珍 |
1995 | 6卷第1期 | 评Andrew Abbot着The System of Professions: An Essay on the Division of Expert Labor | 陈端容 |
1995 | 6卷第2期 | 评Morris J. Vogel着The Invention of the Modern Hospital, Boston 1870-1903 | 祝平一 |
1995 | 6卷第2期 | 关于历史上的一种人体寄生虫病--曼氏裂头蚴病 | 萧璠 |
1995 | 6卷第2期 | 从战国至西汉的族居、族葬、世业论中国古代宗族社会的延续 | 邢义田 |
1995 | 6卷第2期 | 汤斌禁毁五通神--清初政治菁英打击通俗文化的个案 | 蒋竹山 |
1995 | 6卷第2期 | 台湾人第一次的「国语」经验--析论日治末期的日语运动及其问题 | 周婉窈 |
1995 | 6卷第2期 | 宋代一户两口之谜--十年来有关研究的回顾 | 苏基朗 |
1995 | 6卷第2期 | 陈寅恪先生与心史研究--读《柳如是别传》 | 姜伯勤 |
1995 | 6卷第2期 | 评祝总斌着《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 | 张金龙 |
1995 | 6卷第2期 | 评严世芸主编《宋代医家学术思想研究》 | 陈元朋 |
1995 | 6卷第3期 | 北宋妇女的再嫁与改嫁 | 陶晋生 |
1995 | 6卷第3期 | 清初国家财政利益上的宫府之争及赵申乔的遭遇 | 罗丽达 |
1995 | 6卷第3期 | 金钱会与白布会--清代地方政治运作的一个剖面 | 刘铮云 |
1995 | 6卷第3期 | 二十世纪中国的反传统思潮与中式马列主义及毛泽东的乌托邦主义 | 林毓生 |
1995 | 6卷第3期 | 评Carlo Ginzberg, Clues, Myths, and the Historical Method | 王泛森 |
1995 | 6卷第3期 | 评Ronald J. Grele, Envelopes of Sound: The Art of Oral History | 卢建荣 |
1995 | 6卷第3期 | 美国新社会史的兴起及其走向 | 王心扬 |
1995 | 6卷第3期 | 美国宋代研究的近况 | Peter K. Bol |
1995 | 6卷第4期 | 明代后期的造伪与思想争论--丰坊与《大学》石经 | 王泛森 |
1995 | 6卷第4期 | 评Timothy Brook, Praying for Power: Buddhism and the Formation of Gentry Society in Late-Ming China | 释见晔 |
1995 | 6卷第4期 | 台湾的吕洞宾信仰--以指南宫为例 | 康豹(Paul R. Katz) |
1995 | 6卷第4期 | 由神明配置图看台湾民间信仰--以中和地区八座寺庙为中心 | 彭明辉 |
1995 | 6卷第4期 | 台湾的妈祖信仰--研究回顾 | 张珣 |
1995 | 6卷第4期 | 族群历史研究的「常」与「变」--以平埔研究为中心 | 詹素娟 |
1995 | 6卷第4期 | 历史中的台湾科学--关于「台湾科学史」研究的回顾与检讨 | 林崇熙、傅大为 |
1995 | 6卷第4期 | 评苏北海着《新疆岩画研究》 | 杨富学 |
1996 | 7卷第1期 | 清高宗对南明历史地位的处理 | 何冠彪 |
1996 | 7卷第1期 | 文化与家族--顾太清及其家庭生活 | 刘素芬 |
1996 | 7卷第1期 | 评山田庆儿着《古代东亚哲学科技文化》 | 李建民 |
1996 | 7卷第1期 | 古代希伯来的智慧与智慧传统--一个宗教思想史的观点 | 蔡彦仁 |
1996 | 7卷第1期 | 周原甲骨文与《易经》 | 陈宁 |
1996 | 7卷第1期 | 摩尼教研究之展望 | 林悟殊 |
1996 | 7卷第1期 | 评Jonathan Barry and Colin Jones eds., Medicine and Charity before the Welfare State | 董德伦 |
1996 | 7卷第2期 | 超越父系家族的藩篱--台湾地区「中国妇女史研究」 (1945-1995) | 李贞德 |
1996 | 7卷第2期 | 灵魂、身体与天主--明末清初西学中的人体生理知识 | 祝平一 |
1996 | 7卷第2期 | 明代江门心学的崛起与式微 | 潘振泰 |
1996 | 7卷第2期 | 台湾洋务科技初探访(1887-1895) --从台湾铁路、台北机器局与基隆煤矿出发的初步讨论 | 郭文华 |
1996 | 7卷第2期 | 战后台湾学界对经世问题的探讨与反省 | 丘为君、张运宗 |
1996 | 7卷第2期 | 评Hoyt Cleveland Tillman and Stephen H. West eds., China under Jurchen Rule: Essay on Chin Intellectual and Cultural History | 柳立言 |
1996 | 7卷第2期 | 评David Montgomery, Citizen Worker, The Experience of Workers in the United States with Democracy and the Free Market during the Nineteen Century | 王心扬 |
1996 | 7卷第3期 | 明末清初天主教传华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 黄一农 |
1996 | 7卷第3期 | 清初江南地方行政上的满汉政治冲突--张伯行噶礼互参案研究 | 罗丽达 |
1996 | 7卷第3期 | 「巫叩元弦」考释--兼论音乐与中国的巫觋仪式之关系 | 林富士 |
1996 | 7卷第3期 | 沙门不敬王者论--「不为不恭敬人说法戒」及相关诸问题 | 康乐 |
1996 | 7卷第3期 | 古史即「神话」--以《大荒经》及《尧典》为中心的再检讨 | 黄铭崇 |
1996 | 7卷第3期 | 历史的仪式戏剧--「欧战」在中国 | 黄金麟 |
1996 | 7卷第3期 | 医学与殖民扩张--以日治时期台湾疟疾研究为例 | 范燕秋 |
1996 | 7卷第3期 | 评李零《中国方术考》 | 金仕起 |
1996 | 7卷第3期 | 评Fernand Braudel, Ecritssurl* histoire II | 赖建诚 |
1996 | 7卷第4期 | 「妇人媚道」考--传统家庭的冲突与化解方术 | 李建民 |
1996 | 7卷第4期 | 六朝时期民间社会所祀「女性人鬼」初探 | 林富士 |
1996 | 7卷第4期 | 评Thomas Laqueur, Making Sex | 祝平一 |
1996 | 7卷第4期 | 汉代妇女的名字 | 刘增贵 |
1996 | 7卷第4期 | 近代中国女子体育观初探 | 游鉴明 |
1996 | 7卷第4期 | 绡山传奇--贺双卿研究之检讨与展望 | 周婉窈 |
1996 | 7卷第4期 | 佛学之女性研究--近二十年英文著作简介 | 李玉珍 |
1996 | 7卷第4期 | 评陶慕宁《金瓶梅中的青楼与妓女》 | 衣若兰 |
1997 | 8卷第1期 | 评康乐着《从西郊到南郊--国家祭典与北魏政治》 | 陈弱水 |
1997 | 8卷第1期 | 《汉书》颜注与贞观朝储位之争 | 李广健 |
1997 | 8卷第1期 | 江右王门学者的乡族建设--以流坑村为例 | 梁洪生 |
1997 | 8卷第1期 | 良渚文化到哪里去了? | 许倬云 |
1997 | 8卷第1期 | AIDS、省府虚级化、与B型肝炎疫苗--科学知识在台湾的一种社会建构历程 | 林崇熙 |
1997 | 8卷第1期 | 评陈学霖着《刘伯温与哪咤城--北京建城的传说》 | 邱仲麟 |
1997 | 8卷第1期 | 评Fernand Braudel, A History of Civilizations | 赖建诚 |
1997 | 8卷第2期 | 什么可以成为历史证据——近代中国新旧史料观点的冲突 | 王泛森 |
1997 | 8卷第2期 | 双包山西汉墓出土经脉漆木人型的研究 | 马继兴 |
1997 | 8卷第2期 | 西汉中期之三老与豪强 | 黎明钊 |
1997 | 8卷第2期 | 学习成为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吴晗的个案研究 | 潘光哲 |
1997 | 8卷第2期 | 宋至清代的国家与祠神信仰研究的回顾与讨论 | 蒋竹山 |
1997 | 8卷第2期 | 评《山东汉画像石精萃》邹城卷、滕州卷读记 | 邢义田 |
1997 | 8卷第2期 | 评王曾瑜着《宋朝阶级结构》 | 柳立言 |
1997 | 8卷第2期 | 评Fernand Braudel, Identité de la France | 赖建诚 |
1997 | 8卷第2期 | 评Wilfred Cantwell Smith, What is Scripture ? A Comparative Aprroach | 蔡彦仁 |
1997 | 8卷第2期 | 评Peter Gregory, Tsung-mi and the Sinification of Buddhism | 释见晔 |
1997 | 8卷第3期 | 唐代的伍保制 | 罗彤华 |
1997 | 8卷第3期 | 忠孝牌坊与十字架──明末天主教徒魏学濂其人其事探微 | 黄一农 |
1997 | 8卷第3期 | 「延安模式」的再检讨 | 陈永发 |
1997 | 8卷第3期 | 传统中国绘画与政治权力 | 王正华 |
1997 | 8卷第3期 | 评张国刚主编《隋唐五代史研究概要》 | 刘健明 |
1997 | 8卷第3期 | 评王见川着《台湾的斋教与鸾堂》 | 李世伟 |
1997 | 8卷第3期 | 评Dennis A. Frinkle, Dorothy Auchter, Soott A. Merriman, Todd E. Larson, The History Highway: A Guide to Internet Resources | 江天健 |
1997 | 8卷第4期 | 宋朝相州韩氏家族 | 王曾瑜 |
1997 | 8卷第4期 | 宋代真定韩氏家族研究 | 王善军 |
1997 | 8卷第4期 | 评赵洪钧着《内经时代》 | 李建民 |
1997 | 8卷第4期 | 医疗、社会与文化──另类医疗史的思考 | 杜正胜 |
1997 | 8卷第4期 | 评武氏祠研究的一些问题-巫着《武梁祠-中国古代图象艺术的意识型态》和蒋、吴着《汉代武氏墓群石刻研究》读记 | 邢义田 |
1997 | 8卷第4期 | 汉晋时期思想界的命运观 | 陈宁 |
1997 | 8卷第4期 | 论魏晋禅代 | 郭熹微 |
1997 | 8卷第4期 | 评张其凡着《宋初政治探研》 | 郑铭德 |
1998 | 9卷第1期 | 月令与西汉政治──从尹湾集簿中的「以春令成户」说起 | 邢义田 |
1998 | 9卷第1期 | 中国二十世纪史学与西方──论现代历史意识的产生 | 王晴佳 |
1998 | 9卷第1期 | 妇女参政与暴力迷思──从英国「妇女社会与政治联盟」的战斗行动谈起 | 许慧琦 |
1998 | 9卷第1期 | 略论民国以来台湾与大陆隋唐五代医学史的研究 | 郑志敏 |
1998 | 9卷第1期 | 评Keith R. Schoppa, Blood Road: The Mystery of Shen Dingyi in Revolutionary China | 陈永发 |
1998 | 9卷第1期 | 评Giuliana Demelli, Fernand Braudel Pierre Daix, Braudel | 赖建诚 |
1998 | 9卷第2期 | 明末清初儒学的宗教化——以许三礼的告天之学为例 | 王泛森 |
1998 | 9卷第2期 | 宋代研究的重要史料——以大陆地区出土宋人墓志资料为例 | 黄宽重 |
1998 | 9卷第2期 | 阳明学讲会 | 吕妙芬 |
1998 | 9卷第2期 | 点名与签到──明代京官朝参、公座文化的探索 | 邱仲麟 |
1998 | 9卷第2期 | 竹园沟饶:中国青铜编钟源起的一个关键环节──兼评《先秦乐钟之研究》和 Suspended Music: Chime-bells in the Culture of Bronze Age China | 徐坚 |
1998 | 9卷第2期 | 评John Kieschnick, The Eminent Monk: Buddhist Ideals in Medieval Chinese Hagiography | 李玉珍 |
1998 | 9卷第2期 | 评古鸿廷,《东南亚华侨的认同问题:马来西亚篇》 | 许择昌 |
1998 | 9卷第3期 | 明清江南市场聚落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 范毅军 |
1998 | 9卷第3期 | 旧档案、新材料——史语所藏内阁大库档案现况 | 刘铮云 |
1998 | 9卷第3期 | 生化之源与立命之门──金元明医学中的「命门」试探 | 张嘉凤 |
1998 | 9卷第3期 | 新医学在台湾的实践(1898-1906)──从后藤新平《国家卫生原理》谈起 | 范燕秋 |
1998 | 9卷第3期 | 评介西方天启思想之形成 | 蔡彦仁 |
1998 | 9卷第3期 | 评刘健明 马俊民、王世平,《唐代马政》 | 刘健明 |
1998 | 9卷第3期 | 评尚定,《走向盛唐》 | 刘健明 |
1998 | 9卷第3期 | 评Richard von Glahn, Fountain of Fortune: Money and Monetary Policy in China, 1000-1700 | 刘翠溶 |
1998 | 9卷第3期 | 评Carol Benedict, Bubonic Plague in Nineteenth-Century China | 蒋竹山 |
1998 | 9卷第4期 | 英格兰有启蒙运动吗?──历史家论十八世纪的英国与启蒙运动 | 杨肃献 |
1998 | 9卷第4期 | 女工会联盟与全国女工同盟(1890-1920)──近代英国的妇女与劳工运动 | 王文霞 |
1998 | 9卷第4期 | 英国史家汤姆森夫妇的史学和社会思想 | 周梁楷 |
1998 | 9卷第4期 | 英国诺曼君主与教会及贵族关系之检讨 | 张学明 |
1998 | 9卷第4期 | 评John Hudson, Land, Law, and Lordship on AngloNorman England | 利瓦伊俭 |
1998 | 9卷第4期 | 评Peter Marshall, The Impact of The English Reformation 1500-1640 | 李若庸 |
1998 | 9卷第4期 | 评Susan Frye, Elizabeth I: The Competition for Representation | 林美香 |
1998 | 9卷第4期 | 评John Dwyer, The Age of the Passions: An Interpretation of Adam Smith and Scottish Enlightenment Culture | 陈正国 |
1998 | 9卷第4期 | 评Christopher Hamlin, Public Health and Social Justice in the Age of Chadwick: Britain, 1800-1854 | 李尚仁 |
1999 | 10卷第1期 | 陈朝政权的成立及其结构 | 吕春盛 |
1999 | 10卷第1期 | 唐代州县公廨本钱数之分析──兼论前期外官俸钱之分配 | 罗彤华 |
1999 | 10卷第1期 | 清代前期湖北农业经济的变迁──粮食作物多样化与经济作物的扩展 | 谢美娥 |
1999 | 10卷第1期 | 「张君劢研究」前景的反思──以两部新着为例 | 潘光哲 |
1999 | 10卷第1期 | 评王健文,《奉天承运:古代中国的「国家」概念及其正当性基础》 | 詹康 |
1999 | 10卷第1期 | 评山田庆儿,《中国医学思想的风土》 | 李建民 |
1999 | 10卷第1期 | 评Keith Jenkins, On “What is History”: From Carr and Elton to Rorty and White | 江政宽 |
1999 | 10卷第2期 | 从〈唐晅〉看唐代士族生活与心态的几个方面 | 陈弱水 |
1999 | 10卷第2期 | 明清时期寡妇守节的风气——理性选择(rational choice)的问题 | 张彬村 |
1999 | 10卷第2期 | 宗教史与末世运动研究——以基督教之兴起为例 | 蔡彦仁 |
1999 | 10卷第2期 | 如何看待后现代主义对史学的挑战? | 王晴佳 |
1999 | 10卷第2期 | 「太平洋丝绸之路」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 李毓中 |
1999 | 10卷第2期 | 清宫医药档案的价值与限制 | 张哲嘉 |
1999 | 10卷第2期 | 评「法律文化」对法律史研究的效用:评梁治平编《法律的文化解释》 | 邱澎生 |
1999 | 10卷第2期 | 评Paul R. Katz, Demon Hordes and Burning Boats: The Cult of Marshal Wen In Late Imperial Chekiang | 蒋竹山 |
1999 | 10卷第3期 | 文人雅趣与商业书坊——十竹斋书画谱和笺谱的刊印与胡正言的出版事业 | 马孟晶 |
1999 | 10卷第3期 | 明代平民服饰的流行风尚与士大夫的反应 | 巫仁恕 |
1999 | 10卷第3期 | 衣裳与风教——晚明的服饰风尚与「服妖」议论 | 林丽月 |
1999 | 10卷第3期 | 女体与战争——明清厌炮之术「阴门阵」再探 | 蒋竹山 |
1999 | 10卷第3期 | 评文化如何影响经济?——评Samuel Adrian Adshead, Material Culture in Europe and China, 1400-1800: the Rise of Consumerism | 邱澎生 |
1999 | 10卷第3期 | 评Anne Llewellyn Barstow, Witchcraze: A New History of the European Witch Hunts | 李贞德 |
1999 | 10卷第4期 | 王莽与王孙庆——记公元一世纪的人体刳剥实验 | 李建民 |
1999 | 10卷第4期 | 佛教譬喻(Avadâna)文学中的男女美色与情欲——追求美丽的宗教意涵 | 李玉珍 |
1999 | 10卷第4期 | 人药与血气——「割股」疗亲现象中的医疗观念 | 邱仲麟 |
1999 | 10卷第4期 | 从医疗史到身体文化的研究——从「健与美的历史」研讨会谈起 | 李贞德 |
1999 | 10卷第4期 | 再现与感知——身体史研究的两种取向 | Charlotte Furth(蒋竹山译) |
1999 | 10卷第4期 | 评栗山茂久 (Shigehisa Kuriyama), The Expressiveness of the Body and the Divergence of Greek and Chinese Medicine读后 | 祝平一 |
1999 | 10卷第4期 | 评David Arnold, Colonizing the Body: State Medicine and Epedemic Disease in Nineteenth-Century India | 李尚仁 |
2000 | 11卷第1期 | 身体与花纹—唐宋时期的文身风尚初探 | 陈元朋 |
2000 | 11卷第1期 | 梁启超与清末民初的币制改革 | 赖建诚 |
2000 | 11卷第1期 | 革命与反革命—「清党」再思考 | 黄金麟 |
2000 | 11卷第1期 | 「历史与理论」—介绍近年出版的几本英文论著选辑读本 | 宋家复 |
2000 | 11卷第1期 | 牛润珍,《汉至唐初史官制度的演变》 | 廖庭樱 |
2000 | 11卷第1期 | 郝春文,《唐后期五代宋初敦煌僧尼的社会生活》 | 林韵柔 |
2000 | 11卷第1期 | Sow-Theng Leong(梁肇庭), Migration and Ethnicity in Chinese History: Hakkas, Pengmin, and Their Neighbors; 陈支平,《客家源流新论》 | 唐立宗 |
2000 | 11卷第1期 | Clarissa W. Atkinson, The Oldest Vocation: Christian Motherhood in the Middle Ages | 李贞德 |
2000 | 11卷第1期 | Peter Burke, The Art of Conversation | John Kieschnick (柯嘉豪) |
2000 | 11卷第2期 | 中国古代社会多元性与一统化的激荡—特从政治与文化的交涉论 | 杜正胜 |
2000 | 11卷第2期 | 镜中美女—从江户时代的化妆书看美容意识的变迁 | 铃木则子、黄秀敏译 |
2000 | 11卷第2期 | 大陆经脉史学研究的新检讨—从经脉现象、出土脉书与经脉木人说起 | 刘澄中 |
2000 | 11卷第2期 | 王韬研究所提示的中国近代史的复杂性—评忻平《王韬评传》和柯文《在传统和现代性之间》 | 吴以义 |
2000 | 11卷第2期 | 贾玉英,《宋代监察制度》;刁忠民,《宋代台谏制度研究》 | 李 立 |
2000 | 11卷第2期 | 范行准,《中国预防医学思想史》 | 李建民 |
2000 | 11卷第2期 | 王见川、李世伟,《台湾的宗教与文化》 | 陈进国 |
2000 | 11卷第2期 | 崔明德,《隋唐民族关系探索》;卢勋、萧之兴、祝启源,《隋唐民族史》 | 刘健明 |
2000 | 11卷第3期 | 从消费的空间到空间的消费—明清城市中的酒楼与茶馆 | 王鸿泰 |
2000 | 11卷第3期 | 以礼化俗——晚明士绅的丧俗改革思想及其实践 | 何淑宜 |
2000 | 11卷第3期 | 诞日称觞——明清社会的庆寿文化 | 邱仲麟 |
2000 | 11卷第3期 | 中国与「非西方」世界的历史研究之若干新趋势 | Stephen Averill (韦思谛) ,吴哲和、孙慧敏译,江政宽校译 |
2000 | 11卷第3期 | 译转之失—表述与事实 | James Lee 、Cameron Campbell ,蒋竹山译 |
2000 | 11卷第3期 | 历史的想象与真实—响应李中清与康文林教授 | 赖惠敏 |
2000 | 11卷第3期 | Jonathan D. Spence, The Chan’s Great Continent: China in Western Minds | 陈国栋 |
2000 | 11卷第3期 | 岸本美绪,《明清交替と江南社会——十七世纪中国の秩序问题》 | 巫仁恕 |
2000 | 11卷第3期 | Melissa Macauley, Social Power and Legal Culture: Litigation Masters in Late Imperial China | 邱澎生 |
2000 | 11卷第4期 | 清代数学家汪莱的历史定位 | 洪万生 |
2000 | 11卷第4期 | 中国童子军——南京十年童子军手册中的公民训练与社会意识 | Robert Culp(高一涵)、黄煜文译 |
2000 | 11卷第4期 | 日本近代思潮与教育中的社会伦理问题—一个初步的考察 | 陈弱水 |
2000 | 11卷第4期 | 张自牧论著考释札记——附论深化晚清思想史研究的一点思考 | 潘光哲 |
2000 | 11卷第4期 | 李凭,《北魏平城时代》 | 谢伟杰 |
2000 | 11卷第4期 | 驹込武,《植民地帝国日本の文化统合》 | 何义麟 |
2001 | 12卷第1期 | 从聚落到城邦—从系统分化的观点重构上古社会结构转变的尝试 | 汤志杰 |
2001 | 12卷第1期 | 晚明宁国府的阳明讲会活动 | 吕妙芬 |
2001 | 12卷第1期 | 殖民地台湾国语「同化」教育的诞生—伊泽修二关于教化、文明与国体的思考 | 陈培丰 |
2001 | 12卷第1期 | 梁启超的经济论述——综述、回顾、省思 | 赖建诚 |
2001 | 12卷第1期 | 菲律宾独立革命与西美战争——论东南亚自主历史史观下国族历史论述的成就与局限 | 杨聪荣 |
2001 | 12卷第1期 | 「文化转向」的转向或超越?——介绍四本论欧美新文化史的著作 | 蒋竹山 |
2001 | 12卷第1期 | 李建民,《死生之域——周秦汉脉学之源流》 | 吴佩蓉 |
2001 | 12卷第3期 | 从天儒合一到东西分歧—欧洲中国观的演变 | 夏伯嘉 |
2001 | 12卷第3期 | 明季澳葡政权的走向及与中国政府之关系 | 汤开建 |
2001 | 12卷第3期 | 一九二○年代民间妇女社团之研究—以纽约市妇女俱乐部为例 | 黄文龄 |
2001 | 12卷第3期 | 章太炎与台湾 | 王飞仙 |
2001 | 12卷第3期 | 德意志与启蒙运动(Aufkläerung)—一个初步的反思 | 夏克勤 |
2001 | 12卷第3期 | G. E. R. Lloyd, Adversaries and Authorities: Investigations into Ancient Greek and Chinese Science | 詹 康 |
2001 | 12卷第3期 | 刘静贞,《不举子——宋人的生育问题》 | 余芳珍 |
2001 | 12卷第3期 | Jan Golinski, Making Natural Knowledge: Constructivism and the History of Science | 李尚仁 |
2001 | 12卷第3期 | Jacques Revel ed., Jeux d’échelles | 戴丽娟 |
2001 | 12卷第4期 | 汉代「移病」研究 | 李建民 |
2001 | 12卷第4期 | 苏联英雄保尔.柯察金到中国 | 余敏玲 |
2001 | 12卷第4期 | 脉络性技术─颉颃国家的拼装车 | 林崇熙 |
2001 | 12卷第4期 | 记载与诠释——日本脚气病史的再检讨 | 廖育群 |
2001 | 12卷第4期 | 黄仁宇的现代化论述与西方历史 | 陈正国 |
2001 | 12卷第4期 | 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一部力着─评李伯重,《江南的早期工业化(1550-1850)》 | 宋立中、范金民 |
2001 | 12卷第4期 | Paul Katz, Images of the Immortal──The Cult of Lü Dongbin at the Palace of Eternal Joy | 范纯武 |
2002 | 13卷第1期 | 干阑构建筑在北、东台湾原住民分布的范围 | 黄兰翔 |
2002 | 13卷第1期 | 从高朴案看乾隆朝的内务府与商人 | 赖惠敏 |
2002 | 13卷第1期 | 金岳霖的思想改造 | 黎汉基 |
2002 | 13卷第1期 | 佩夫斯纳的《欧洲建筑史纲》─黑格尔思想体系的建筑史学进径的一个实践 | 邱博舜 |
2002 | 13卷第1期 | 侯旭东,《五、六世纪北方民众佛教信仰──以造像记为中心的考察》 | 蔡宗宪 |
2002 | 13卷第1期 | 评述Wang Fan-Sen, Fu Ssu-nien: A Life in Chinese History and Politics | 陈正国 |
2002 | 13卷第2期 | 「旧君」的经典诠释──汉唐间的丧服礼与政治秩序 | 甘怀真 |
2002 | 13卷第2期 | 南宋的私盐 | 梁庚尧 |
2002 | 13卷第2期 | 送进博物院─清季民初趋新士人从「现代」里驱除「古代」的倾向 | 罗志田 |
2002 | 13卷第2期 | 元代监察官吏的出巡日期问题 | 洪金富 |
2002 | 13卷第2期 | 关于中国典当史的几个问题──兼评《中国典当手册》及其他三种 | 刘秋根 |
2002 | 13卷第2期 | 中古基督教之正统与异端(451-1418) | 张学明 |
2002 | 13卷第2期 | 评Jay Taylor, The Generalissimo’s Son: Chiang Ching-Kuo and the Revolutions in China and Taiwan | 黄华伦 |
2002 | 13卷第2期 | Robin Briggs, Witches and Neighbors:The Social and Cultural Context of European Witchcraft | 李贞德 |
2002 | 13卷第3期 | 「风俗」与历史观 | 岸本美绪 |
2002 | 13卷第3期 | 新史学之路—兼论台湾五十年来的史学发展 | 杜正胜 |
2002 | 13卷第3期 | 「文本」与「真实」的概念─试论德希达对传统史学的冲击 | 黄进兴 |
2002 | 13卷第3期 | 迈向专业化之途─现代中国史家资格的认证与评核 | 刘龙心 |
2002 | 13卷第3期 | 关于情绪人类学发展的一些见解─兼评台湾当前有关情绪与文化的研究 | 黄应贵 |
2002 | 13卷第3期 | 「历史事实」─「事实」与「解释」的互动 | 方志强 |
2002 | 13卷第3期 | 历史与自由─论黄仁宇的史学 | 刘季伦 |
2002 | 13卷第3期 | 「『反』欧洲中心主义」世界体系论战里的中国与世界 | 郭慧英 |
2002 | 13卷第3期 | Peter Burke, A Social History of Knowledge: from Gutenberg to Diderot | 林志宏 |
2002 | 13卷第3期 | 提升世界史研究风气─「世界史经典名著研习营」纪要 | 贾本曜 |
2002 | 13卷第4期 | 汉唐之间医方中的忌见妇人与女体为药 | 李贞德 |
2002 | 13卷第4期 | 「宗教」──一个中国近代文化史上的关键词 | 陈熙远 |
2002 | 13卷第4期 | 中国东北的钢铁业(1915-1945) | 陈慈玉 |
2002 | 13卷第4期 | 论孟子的井地说──兼评梁启超的先秦田制观 | 李怡严、赖建诚 |
2002 | 13卷第4期 | 日治时期台湾地区的疾病结构演变 | 刘士永 |
2002 | 13卷第4期 | 评Young-Tsu Wong, A Paradise Lost: The Imperial Garden Yuanming Yuan | 邱博舜 |
2002 | 13卷第4期 | David D. Wang, Under the Soviet shadow: The Yining incident | 吴 喆 |
2003 | 14卷第1期 | 技术、组织创新与国际饮食之变化—清末民初中国蛋业之发展 | 张 宁 |
2003 | 14卷第1期 | 负责任的医生与有信仰的病人—中西医论争与医病关系在民国时期的转变 | 雷祥麟 |
2003 | 14卷第1期 | 菁英与群众—北伐前后闽西地区的国共合作与农民暴动 | 陈耀煌 |
2003 | 14卷第1期 | 古代中国体系的抟成—关于许倬云先生「中国体系网络分析」的讨论 | 王德权 |
2003 | 14卷第1期 | 对王德权先生「古代中国体系的抟成」的响应——许倬云先生的对话 | 许倬云 |
2003 | 14卷第1期 | Kwan Man Bun, The Salt Merchants of Tianjin: State-Making and Civil Society in Late Imperial China | 卜永坚 |
2003 | 14卷第2期 | 转型时代中国乌托邦主义的兴起 | 张 灏 |
2003 | 14卷第2期 | 罪与罚─五四抵制日货运动中学生对商人的强制行为 | 李达嘉 |
2003 | 14卷第2期 | 荔枝的历史 | 陈元朋 |
2003 | 14卷第2期 | 日本有关「儒教国教化」的研究回顾 | 渡边义浩 |
2003 | 14卷第2期 | 从思想史到文化史的尝试─包弼德《斯文》一书及相关讨论述评 | 叶毅均 |
2003 | 14卷第2期 | 评高明士,《中国教育制度史论》 | 刘祥光 |
2003 | 14卷第2期 | 评王利华,《中古华北饮食文化的变迁》 | 蔡宗宪 |
2003 | 14卷第3期 | 十六世纪英格兰女性统治的建立─以女王为主体的探讨 | 林美香 |
2003 | 14卷第3期 | 从母亲角色争议看第二波美国妇女运动中的种族歧视 | 俞彦娟 |
2003 | 14卷第3期 | 「历史若文学」的再思考─海登‧怀特与历史语艺论 | 黄进兴 |
2003 | 14卷第3期 | 日本中国史研究会论近代中国的转变──以足立启二《专制国家史论》一书为中心的探讨 | 陈耀煌 |
2003 | 14卷第3期 | 校史叙事观点的再思考 | 王健文 |
2003 | 14卷第3期 | 追寻记忆的痕迹─二阶观察的解谜活动简介Jan Assmann, Moses the Egyptian: The Memory of Egypt in Western Monotheism | 汤志杰 |
2003 | 14卷第3期 | 评Ethan H. Shagan, Popular Politics and the English Reformation | 李若庸 |
2003 | 14卷第4期 | 吐鲁番汉文医学文书中的外来因素 | 陈 明 |
2004 | 14卷第4期 | 明代画家彩色本草插图研究 | 郑金生 |
2003 | 14卷第4期 | 江户考证医学初考─森立之的生平和著作 | 郭秀梅 |
2003 | 14卷第4期 | 中国科技史研究的新挑战 | 黄一农 |
2003 | 14卷第4期 | 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研究的若干思考 | 王泛森 |
2003 | 14卷第4期 | 评赵洪钧,《中西医比较热病学史》 | 吴佩容 |
2003 | 14卷第4期 | 余新忠,《清代江南瘟疫与社会──一项医疗社会史的研究》 | 蒋竹山 |
2004 | 15卷第1期 | 西周贵族土地的取得与转让─兼谈西周「王土」的概念与实质 | 何树环 |
2004 | 15卷第1期 | 唐代和籴问题试论 | 罗彤华 |
2004 | 15卷第1期 | 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初期的《首都计划》 | 王俊雄、孙全文、谢宏昌 |
2004 | 15卷第1期 | 西方儿童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阿利斯(Ariès)及其批评 | 陈贞臻 |
2004 | 15卷第1期 | 评述李小江等着,《历史、史学与性别》 | 吴国梁 |
2004 | 15卷第1期 | 评Spence, Jonathan D. The Death of Woman Wang | 吴燕秋 |
2004 | 15卷第2期 | 瓦撒利如何书写乔托时代的雕刻史?─以〈比萨诺父子传〉为中心的考察 | 花亦芬 |
2004 | 15卷第2期 | 裸的理由─二十世纪初期中国人体写生问题的讨论 | 吴方正 |
2004 | 15卷第2期 | 日治时期地方色彩与台湾意识问题─林玉山从「水牛」到「家园」系列作品 | 颜娟英 |
2004 | 15卷第2期 | 从批判传统到新诠国故─胡适的戴震研究及其思想史意义 | 丘为君 |
2004 | 15卷第2期 | 在双重身分和二元认同之间──Jonathan N. Lipman, Familiar Strangers 和张中复着《清代西北回民事变》 | 吴 喆 |
2004 | 15卷第3期 | 从「帝姬和亲」到「废立异姓」─北宋靖康之难新探 | 梁伟基 |
2004 | 15卷第3期 | 士大夫的妇女观─清初张伯行个案研究 | 何素花 |
2004 | 15卷第3期 | 师不必贤于弟子─论胡适和冯友兰的两本中国哲学史 | 翟志成 |
2004 | 15卷第3期 | 中日战争时期蒋汪双簧论述义 | 罗久蓉 |
2004 | 15卷第3期 | 中国医学史研究的新视野 | 李建民 |
2004 | 15卷第3期 | 手淫──大成问题?不成问题?──评《手淫:一个大恐慌的历史》及《孤独的性:手淫的文化史》两书 | 卜永坚 |
2004 | 15卷第4期 | 先秦黄金与国际货币系统的形成──黄金的使用与先秦国际市场 | 陈彦良 |
2004 | 15卷第4期 | 祈求神启──宋代科举考生的崇拜行为与民间信仰 | 廖咸惠 |
2004 | 15卷第4期 | 以法为名:讼师与幕友对明清法律秩序的冲击 | 邱澎生 |
2004 | 15卷第4期 | 论卡莱尔雷丝路事件的年代──迷思与事实 | 方志强 |
2004 | 15卷第4期 | 论桓玄代晋的性质──兼论孝武帝和刘裕之间皇权振兴的连续性 | 王心扬 |
2004 | 15卷第4期 | 评介近年来明清民间信仰与地域社会的三本新着──滨岛敦俊,《总管信仰:近世江南农村社会民间信仰》、赵世瑜,《狂常与日常:明清以来的庙会与民间社会》、郑振满、陈春声(编),《民间信仰与社会空间》 | 蒋竹山 |
2005 | 16卷第1期 | 西藏文文献中的和尚摩诃衍及其教法─一个创造出来的传统 | 沈卫荣 |
2005 | 16卷第1期 | 伏读圣裁──《历学疑问补》与〈三角形推算法论〉 | 祝平一 |
2005 | 16卷第1期 | 想象「现代化」──一九三○年代中国思想界的一个剖析 | 潘光哲 |
2005 | 16卷第1期 | 八○年代以来宋代宗族史中文论著研究回顾 | 郭恩秀 |
2005 | 16卷第1期 | 月令与西汉政治再议──对尹湾牍「春种树」和「以春令成户」的再省思 | 邢义田 |
2005 | 16卷第1期 | 郑岩,《魏晋南北朝壁画墓研究》 | 林圣智 |
2005 | 16卷第1期 | Adrian Johns, The Nature of the Book: Print and Knowledge in the Making | 张谷铭 |
2005 | 16卷第2期 | 操行英雄立功差难─晋唐之间小儿医学的成立与对小儿医的态度 | 张嘉凤 |
2005 | 16卷第2期 | 英格兰宗教改革中的戏剧宣传 | 李若庸 |
2005 | 16卷第2期 | 从师母到女宣─孙理莲在战后台湾的医疗传道经验 | 李贞德 |
2005 | 16卷第2期 | 阅读理论与史学理解 | 黄进兴 |
2005 | 16卷第2期 | 评李富华、何梅,《汉文佛教大藏经研究》 | 周伯戡 |
2005 | 16卷第2期 | Nayan Shah, Contagious Divides: Epidemics and Race in San Francisco’s Chinatown | 李尚仁 |
2005 | 16卷第3期 | 统会之地─县学与宋末元初嘉定地方社会的秩序 | 方诚峰 |
2005 | 16卷第3期 | 清代台湾的巫觋与巫俗──以《台湾文献丛刊》为主要材料的初步探讨 | 林富士 |
2005 | 16卷第3期 | 推陈出新的史学家陈垣 | 萧启庆 |
2005 | 16卷第3期 | 追索晚清阅读史的一些想法──「知识仓库」、「思想资源」与「概念变迁」 | 潘光哲 |
2005 | 16卷第3期 | 评范家伟,《六朝隋唐医学之传承与整合》 | 林伯欣 |
2005 | 16卷第3期 | 评介Fa-ti Fan, British Naturalists in Qing China: Science, Empire and Cultural Encounter | 祝平一 |
2005 | 16卷第4期 | 秦汉的「天下」政体──以 郊祀礼改革为中心 | 甘怀真 |
2005 | 16卷第4期 | 政权神圣化?──以法兰克国王祝圣典礼为中心的探讨 | 陈秀凤 |
2005 | 16卷第4期 | 十三世纪中期的英国王权─以1259-1260英王滞留法国的经过为例 | 刘慧 |
2005 | 16卷第4期 | 一个王国中的两位女王-伊丽莎白一世时代对女性统治权的辩护(1567-1590) | 林美香 |
2005 | 16卷第4期 | 帝国秩序与族群想象─帝制中国初期的华夏意识 | 王健文 |
2005 | 16卷第4期 | 评J. P. D. Cooper, Propaganda and the Tudor State: Political Cultural in the Westcountry | 李若庸 |
2006 | 17卷第1期 | 传说世界与族群关系──加礼宛人在花莲地区的历史与传说(1827-1930) | 詹素娟 |
2006 | 17卷第1期 | 净化家庭或是体制改革?──贝舒对于种族问题的看法(1924-1928) | 黄文龄 |
2006 | 17卷第1期 | 「当下为人之大任」─戴秉衡的俗人精神分析 | 王文基 |
2006 | 17卷第1期 | 东京与京都之外-渡边信一郎的中国古代史研究 | 王德权 |
2006 | 17卷第1期 | Raymond Jonas,France and the Cult of the Sacred Heart:An Epic Tale for Modern Times | 陈建守 |
2006 | 17卷第2期 | 从十九世纪入埔迁徙活动看台湾中部平埔熟番集体意识之展现 | 洪丽完 |
2006 | 17卷第2期 | 福尔摩沙意识型态──试论日本殖民统治下台湾民族运动「民族文化」论述的形成(1919-1937) | 吴叡人 |
2006 | 17卷第2期 | 英国政府补助与远洋定期航线的发展 | 林志龙 |
2006 | 17卷第2期 | 评介Keith Nathaniel Knapp,Selfless Offspring:Filial Children and Social Order in Medieval China | 郑雅如 |
2006 | 17卷第2期 | 读黄一农,《两头蛇:明末清初的第一代天主教徒》 | 祝平一 |
2006 | 17卷第4期 | 雅俗的辩证──明代赏玩文化的流行与士商关系的交错 | 王鸿泰 |
2006 | 17卷第4期 | 中国早期盐的使用及其社会意义的转变 | 陈伯桢 |
2006 | 17卷第4期 | 万巴德、罗斯与十九世纪末英国热带医学研究的物质文化 | 李尚仁 |
2006 | 17卷第4期 | 物质文化——在东西二元论之外 | Clunas, Craig |
2006 | 17卷第4期 | 明清消费文化研究的新取径与新问题 | 巫仁恕 |
2006 | 17卷第4期 | 典范抑或危机?「日常生活」在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应用及其问题 | 连玲玲 |
2007 | 18卷第1期 | 论刘向《列女传》的婚姻观 | 朱晓海 |
2007 | 18卷第1期 | 刘宗周(1578-1645)对于「主静」与「静坐」的反省─一个思想史的探讨 | 潘振泰 |
2007 | 18卷第1期 | 历史研究的客观性──论观念史图像中的真实 | 金观涛 刘青峰 |
2007 | 18卷第1期 | 「每个议题都是女性议题」——美国女选民联盟的女性主义,1960-1974 | 俞彦娟 |
2007 | 18卷第1期 | 礼律研社会──陶希圣研究中国社会史的历程 | 黄宽重 |
2007 | 18卷第1期 | 图像的历史重量──引介彼得.柏克着《目击:当作历史证据的图像用途》 | 陈建守 |
2007 | 18卷第2期 | 方志的呈现与再现——以《噶玛兰厅志》为例 | 林开世 |
2007 | 18卷第2期 | 商业网络与委托贸易制度的形成——十九世纪末鹿港泉郊商人与中国内地的帆船贸易 | 林玉茹 |
2007 | 18卷第2期 | 消失的愤怒——日治晚期藤泽茽的原住民心理学实验 | 巫毓荃 |
2007 | 18卷第2期 | 一千年来商周青铜器族徽文字研究述评 | 张懋镕 |
2007 | 18卷第2期 | 评郑政诚《台湾大调查——临时台湾旧惯调查会之研究》 | 林果显 |
2007 | 18卷第2期 | 烛照台湾日治时——评介吕绍理着《水螺响起》与《展示台湾》 | 庄胜全 |
2007 | 18卷第3期 | 风生水起——论风水对明清时期闽南宗族发展的影响 | 陈启钟 |
2007 | 18卷第3期 | 王道乐土——清遗民的情感抵制和参与「满洲国」 | 林志宏 |
2007 | 18卷第3期 | 神圣性王权「世俗化」——中世纪晚期法学思想与法兰西王权关系的探讨 | 陈秀凤 |
2007 | 18卷第3期 | 感官史、力、音乐——从身体与灵魂的关系论赫德听觉理论与音乐美学 | 杨建章 |
2007 | 18卷第3期 | 日本人的朝鲜观——神功皇后征三韩的传说 | 罗丽馨 |
2007 | 18卷第3期 | 「祖宗之法」的虚与实——读邓小南《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治述略》 | 吴铮强 |
2007 | 18卷第3期 | 评Caroline Walker Bynum, Wonderful Blood: Theology and Practice in Late Medieval Northern Germany and Beyond | 张毅瑄 |
2007 | 18卷第4期 | 禁忌——秦汉信仰的一个侧面 | 刘增贵 |
2007 | 18卷第4期 | 论唐代的山川封爵现象——兼论唐代的官方山川崇拜 | 朱溢 |
2007 | 18卷第4期 | 地方治理与土地诉讼——清代竹堑金山面控案之社会史分析 | 林文凯 |
2007 | 18卷第4期 | 士变——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读书人的革命情怀 | 罗志田 |
2007 | 18卷第4期 | 评朱红林《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集释》 | 李力 |
2008 | 19卷第1期 | 蒙元和满清的「传国玉玺」神话——兼论佛教「二教之门」的虚构历史 | 何启龙 |
2008 | 19卷第1期 | 由两份《村图》管窥清末华北基层社会的一些断面 | 范毅军 |
2008 | 19卷第1期 | 马寅初事件与反右运动 | 徐文路 |
2008 | 19卷第1期 | 重看台湾棉纺织业早期的发展 | 瞿宛文 |
2008 | 19卷第1期 | 评介《岭南瘟疫史》 | 皮国立 |
2008 | 19卷第2期 | 民族、历史与伦理——中国后帝制时期(post-imperial)史学之抉择 | Axel Schneider (施耐德) |
2008 | 19卷第2期 | 二十世纪「中国通史」写作的创造与转化 | 李淑珍 |
2008 | 19卷第2期 | 进入世界的挫折与自由——二十世纪初的《地学杂志》 | 韩子奇 |
2008 | 19卷第2期 | 评Joseph P. McDermott, A Social History of The Chinese Book: Books And Literati Culture in Late Imperial China | 谢柏晖 |
2008 | 19卷第3期 | 事件回归之后,历史如何书写事件? | 邱德亮 |
2008 | 19卷第3期 | 上海的中小商人组织——马路商界联合会 | 李达嘉 |
2008 | 19卷第3期 | St. Martha的形象与悲谨会宗教运动 | 花亦芬 |
2008 | 19卷第3期 | 1923年北京政府废除《中日民四条约》之法理诉求 | 吴翎君 |
2008 | 19卷第3期 | (评)从「为中医辩护」到「被西医凌驾」——介绍三本讨论中、西医交会的新作 | 庄胜全 |
2008 | 19卷第4期 | 墓志中所见的唐代前期思想 | 陈弱水 |
2008 | 19卷第4期 | 道德社会的重建——王阳明提倡「心学」考 | 杨正显 |
2008 | 19卷第4期 | 追求伦理的现代性——从梁启超的「道德革命」谈起 | 黄进兴 |
2008 | 19卷第4期 | 近三十年来有关中国近世「经世思想」研究述评 | 解扬 |
2008 | 19卷第4期 | 评介William T. Rowe, Crimson Rain: Seven Centuries of Violence in a Chinese County | 张育齐 |
2009 | 20卷第1期 | 中国的一日,一日的中国——1930年代的日常生活叙事与国族想象 | 沈松侨 |
2009 | 20卷第1期 | 隔离与调查——乐生院与日治台湾的癞病医学研究 | 王文基、王佩莹 |
2009 | 20卷第1期 | 十九世纪英国动物保护运动与基督教传统 | 李鉴慧 |
2009 | 20卷第1期 | 明清书籍史的研究回顾 | 涂丰恩 |
2009 | 20卷第1期 | 评Kai-Wing Chow, editors, Beyond the May Fourth Paradigm: In Search of Chinese Modernity | 陈建守 |
2009 | 20卷第2期 | 政治、地域与家族——宋元时期四明士族的衰替 | 黄宽重 |
2009 | 20卷第2期 | 「吾婺文献之懿」——元代一个乡里传统的建构及其意义 | 陈雯怡 |
2009 | 20卷第2期 | 清末北台湾渔村社会的抢船习惯——以《淡新档案》为中心的讨论 | 林玉茹 |
2009 | 20卷第2期 | 高罗佩与「动物文化史」——从「新史学」视野之比较研究 | 陈珏 |
2009 | 20卷第2期 | 评范家伟,《大医精诚——唐代国家、信仰与医学》 | 陈韵如 |
2009 | 20卷第3期 | 说「系城旦舂」—— 秦汉刑期制度新论 | 游逸飞 |
2009 | 20卷第3期 | 唐代社会的无夫奸现象 | 罗彤华 |
2009 | 20卷第3期 | 离岛净空与平原移住——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台湾原住民聚落迁移政策 | 康培德 |
2009 | 20卷第3期 | 亦毒亦药与鸦片政权 | 邱德亮 |
2009 | 20卷第3期 | 评介《英国的课业》 | 张肯铭 |
2009 | 20卷第4期 | 体验「小道」——宋代士人生活中的术士与术数 | 廖咸惠 |
2009 | 20卷第4期 | 吾道——三教背景下的金代儒学 | 邱轶皓 |
2009 | 20卷第4期 | 亦神亦祖——广东雷州所见正统化下的礼仪重迭 | 贺喜 |
2009 | 20卷第4期 | 上下泰山——中国民间信仰政治中的碧霞元君(约公元1500年至1949年) | 彭慕兰(Kenneth Pomeranz) |
2009 | 20卷第4期 | 评Timothy Brook, Vermeer's Hat: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and the Dawn of the Global World | 蒋竹山 |
2010 | 21卷第2期 | 中晚明理学学说的互动与地域性理学传统的系谱化进程——以「闽学」为中心 | 刘勇 |
2010 | 21卷第2期 | 近代中国国族意识中的「野蛮情结」——以1903年日本大阪人类馆事件为核心的探讨 | 杨瑞松 |
2010 | 21卷第2期 | 公众记忆与口述传统——再论《历史》的真实性问题 | 吴晓群 |
2010 | 21卷第2期 | 女子与小人可谈道——杨甲仁性命之学的日用场景 | 吕妙芬 |
2010 | 21卷第2期 | 评包弼德《历史上的理学》—— 兼论北美学界近五十年的宋明理学研究 | 许齐雄、王昌伟 |
2010 | 21卷第2期 | 审查人回应 | 吕妙芬 |
2010 | 21卷第2期 | 原书作者回应 | 包弼德(Peter Bol) |
2010 | 21卷第2期 | 评陈秀芬,《养生与修身—— 晚明文人的身体书写与摄生技术》 | 涂丰恩 |
2010 | 21卷第3期 | 国族边缘、边界与变迁——两个近代中国边疆民族考察的例子 | 王明珂 |
2010 | 21卷第3期 | 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时代的视觉物像及传播网络 | 陈慧宏 |
2010 | 21卷第3期 | 「单子」的历史——论阿多诺音乐史观与历史时间性 | 杨建章 |
2010 | 21卷第3期 | 来回穿梭于法律与历史之间 | 王泰升 |
2010 | 21卷第3期 | 评Christian Goeschel, Suicide in Nazi Germany | 乐羽嘉 |
2010 | 21卷第3期 | 评Patricia B. Ebrey, Accumulating Culture: The Collections of Emperor Huizong | 许雅惠 |
2010 | 21卷第4期 | 办桌──清代台湾的宴会与汉人社会 | 曾品沧 |
2010 | 21卷第4期 | 设计的化身、绘画的文法──十七至十八世纪中叶英国素描概念的演变与意义 | 谢佳娟 |
2010 | 21卷第4期 | 不安的邂逅──宋人于旅宿场所的互动与其空间印象 | 吴雅婷 |
2010 | 21卷第4期 | 最近台湾历史所学位论文中的性别课题——从三本中古妇女史新书谈起 | 李贞德 |
2010 | 21卷第4期 | 近代女子体育史研究的新视野——读《运动场内外——近代华东地区的女子体育(1895-1937)》 | 贾钦涵 |
2010 | 21卷第4期 | 评Anne Gerritsen, Ji'an Literati and the local in Song-Yuan-Ming China | 张艺曦 |
2011 | 22卷第1期 | 飞升出世的期待──明中晚期士人与龙沙谶 | 张艺曦 |
2011 | 22卷第1期 | 上海禁娼与在华西人的道德焦虑──以上海进德会为中心的观察(1918-1924) | 胡成 |
2011 | 22卷第1期 | 解剖与刑罚── 探究十六至十八世纪法国解剖教学与解剖人体的关系 | 陈乐元 |
2011 | 22卷第1期 | 评李开元,《秦崩──从秦始皇到刘邦》 | 游逸飞 |
2011 | 22卷第1期 | 评赵冬梅,《文武之间──北宋武选官研究》 | 吴挺志 |
2011 | 22卷第2期 | 法国社会对查理六世疯狂病的反应及其引发的政治危机 | 陈秀凤 |
2011 | 22卷第2期 | 重塑形象之争── 1923年设置黑人姆妈纪念雕像提议案之研究 | 黄文龄 |
2011 | 22卷第2期 | 历史意识与道德意识——柯灵乌的「历史道德」理念 | 曾国祥 |
2011 | 22卷第2期 | 国家、农民与「余粮」──河南省桐柏县的统购统销(1953-1955) | 曹树基、廖礼莹 |
2011 | 22卷第2期 | 再论晚清台湾开港后的米谷输出问题 | 林文凯 |
2011 | 22卷第2期 | 评Richard Hingley, Globalizing Roman Culture: Unity, Diversity and Empire | 胡川安 |
2011 | 22卷第3期 | 从「列国并立」的角度再看东亚历史上的国家体系 | 甘怀真 |
2011 | 22卷第3期 | 第三世纪辰王政权与东亚册封体制 | 甘怀真 |
2011 | 22卷第3期 | 「神州」 、 「中国」 、 「帝国」 ―― 会泽正志斋的国家想象与十九世纪日本之亚洲论述 | 蓝弘岳 |
2011 | 22卷第3期 | 晚清中国士人与西方政体类型知识「概念工程」的创造与转化 ―― 以蒋敦复与王韬为中心 | 潘光哲 |
2011 | 22卷第3期 | 晚商政体形态的研究 ―― 空间模型的考察 | 黄铭崇 |
2011 | 22卷第3期 | 不羁之忠 ―― 评介 Naomi Standen, Unbounded Loyalty: Frontier Crossings in Liao China | 吴国圣 |
2011 | 22卷第3期 | 评渡边信一郎,《中国古代 の 王权 と 天下秩序 —— 日中比较史 の 视点 から 》 | 游逸飞 |
2011 | 22卷第3期 | 评滨下武志,《中国、东亚与全球经济 ── 区域与历史的视角 》 | 沈玉慧 |
2011 | 22卷第4期 | 政治经济体制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性 | 王国斌 |
2011 | 22卷第4期 | 马端临之封建论与郡县国家观 | 李宗翰 |
2011 | 22卷第4期 | 圣人复作‧水归其壑 —— 夏原吉治水江南与永乐政权正当性之建立 | 李卓颖 |
2011 | 22卷第4期 | 皇帝的钱包──明中叶宫廷消费与铜钱铸造的关系 | 张瑞威 |
2011 | 22卷第4期 | 近代中国的自由贸易和保护关税──「裁厘加税」的形成过程 | 冈本隆司 |
2011 | 22卷第4期 | 从徐国琦新着 Strangers on the Western Front: Chinese Workers in the Great War 谈国际史的研究方法 | 吴翎君 |
2011 | 22卷第4期 | 评渡边信一郎,《中国古代の财政と国家》 | 吴承翰 |
2011 | 22卷第4期 | 评R. Kent Guy, Qing Governors and Their Provinces: The Evolution of Territorial Administration in China, 1644-1796 | 李仁渊 |
2012 | 23卷第1期 | 以中文材料研究清代天主教史的利基何在? | 祝平一、吕妙芬、潘凤娟 |
2012 | 23卷第1期 | 清初耶稣会士卫方济的人罪说与圣治论 | 潘凤娟 |
2012 | 23卷第1期 | 刘凝与刘埙 —— 考证学与天学关系新探 | 祝平一 |
2012 | 23卷第1期 | 从儒释耶三教会遇的背景阅读谢文洊 | 吕妙芬 |
2012 | 23卷第1期 | 反思中国美术史学的建立 ── 「美术」、「艺术」用法的流动与「建筑」、「雕塑」研究的兴起 | 林圣智 |
2012 | 23卷第1期 | 麦可‧欧克秀论历史的时间性与历史事件的建构 | 蔡英文 |
2012 | 23卷第1期 | 评Natalie Zemon Davis, Trickster Travels: A Sixteenth Century Muslim Between Worlds | 贝克定 |
2012 | 23卷第2期 | 从密留可夫的史观探讨俄国近代史学思想的转变 | 陈仁姮 |
2012 | 23卷第2期 | 由「棕狗传奇」论二十世纪初英国反动物实验运动策略之激进化 | 李鉴慧 |
2012 | 23卷第2期 | 伯林论历史与个人 | 钱永祥 |
2012 | 23卷第2期 | 评Mark Edward Lewis, The Early Chinese Empires: Qin and Han | 胡川安 |
2012 | 23卷第2期 | 评Robert B. Marks, The Origins of the Modern World: A Global and Ecological Narrative from the Fifteenth to the Twenty- first Century | 陈思仁 |
2012 | 23卷第2期 | 文明推进中的现实与想象──宋代岭南的巫觋巫术 | 王章伟 |
2012 | 23卷第2期 | 时代危机与个人抉择──以晚明士绅刘锡玄的宗教经验为例 | 何淑宜 |
2012 | 23卷第3期 | 唐代城隍信仰与官府的立祀──兼论其官僚化神格的形成 | 杨俊峰 |
2012 | 23卷第3期 | 月份牌广告画与近代中国的烟草业竞争 (1920s-1930s) | 李培德 |
2012 | 23卷第3期 | 梅兰赫通为马丁路德所写的第一篇传记──近代初期宗教史与史学史的考察 | 花亦芬 |
2012 | 23卷第3期 | 论海登.怀特《后设历史》中的讽喻观念──兼论凯斯.詹京斯的诠释 | 陈信治 |
2012 | 23卷第3期 | 超越民族国家的历史书写——试论晚近西方史学研究中的「全球转向」 | 蒋竹山 |
2012 | 23卷第3期 | 评 Christopher M. B. Nugent, Manifest in Words, Written on Paper: Producing and Circulating Poetry in Tang Dynasty China | 黄庭硕 |
2012 | 23卷第4期 | 亚洲地域史研究与地缘政治论再考 | 滨下武志 |
2012 | 23卷第4期 | 经学、书院与家族——南宋末到明初江西吉水的学术发展 | 张艺曦 |
2012 | 23卷第4期 | 帝王还魂——明代建文帝流亡叙事的衍异 | 刘琼云 |
2012 | 23卷第4期 | 祀真武或祭龙潭──清初云南东川府的信仰空间交迭与景观再造 | 黄菲 |
2012 | 23卷第4期 | 乡邦文献与民族革命——李根源辑刻滇籍明臣著作的现实关怀 | 解扬 |
2012 | 23卷第4期 | 在共产中国发现历史——毛泽东时代中共农村革命史之西方研究述评 | 陈耀煌 |
2012 | 23卷第4期 | 评城地孝,《长城と北京の朝政——明代内阁政治の展开と变容》 | 尤淑君 |
2012 | 23卷第4期 | 评Li-ling Hsiao, The Eternal Present of the Past: Illustration, Theater, and Reading in the Wanli Period, 1573-1619 | 陈冠辰 |
2013 | 24卷第1期 | 黄帝不能察其幼小──宋清之间小儿医的自我认同与社会定位 | 张嘉凤 |
2013 | 24卷第1期 | 「便商」抑或「害商」──从中介贸易纠纷看乾隆至道光时期重庆的「官牙制」 | 周琳 |
2013 | 24卷第1期 | 「穆姑娘」的关怀──「五四」启蒙思想中的新道德观研究 | 段炼 |
2013 | 24卷第1期 | 大跃进前的粮食征购──以河南内乡县档案为基础的研究 | 孙琦 |
2013 | 24卷第1期 | 中国近代史观的分歧──「赫德工程」衍生的讨论与争议 | 张志云、范毅军 |
2013 | 24卷第1期 | 评解扬,《治政与事君──吕坤《实政录》及其经世思想研究》 | 刘勇 |
2013 | 24卷第2期 | 天水放马滩秦墓(M14)出土的系虎及博局板画考述 | 姜守诚 |
2013 | 24卷第2期 | 从和戎到拓边──北宋中期对外政策的转折 | 方震华 |
2013 | 24卷第2期 | 美人相伴──明清文人的美色品赏与情艺生活的经营 | 王鸿泰 |
2013 | 24卷第2期 | 卫生论述与柏林现代都市计划 | 郭秀铃 |
2013 | 24卷第2期 | 评陈伟主编,《里耶秦简牍校释》第一卷 | 游逸飞 |
2013 | 24卷第2期 | 评李尚仁,《帝国的医师──万巴德与英国热带医学的创建》 | 陈秀真 |
2013 | 24卷第3期 | 日治时期新竹地区招赘现象的历史人口学分析 | 庄英章、张孟珠、杨文山 |
2013 | 24卷第3期 | 殖民政权对台湾民间自主性的放任与收编--以日治初期断发运动为例 | 许时嘉 |
2013 | 24卷第3期 | 殖民地的产业治理与摸索──明治末年台湾的官营日本人渔业移民 | 林玉茹 |
2013 | 24卷第3期 | 日本殖民统治下台湾地方青年 教师的「发达之路」及其限制──以张式谷的轨迹为中心 | 许佩贤 |
2013 | 24卷第3期 | 近二十多年西周青铜礼器与金文研究之课题与检讨 | 许雅惠 |
2013 | 24卷第4期 | 「旧俗」与「新风」──试论宋代巫觋信仰的特色 | 林富士 |
2013 | 24卷第4期 | 儒家子,道者师──金元之际全真教团中的入道士人 | 王锦萍 |
2013 | 24卷第4期 | 名胜志或旅游书──明《西湖游览志》的出版历程与杭州旅游文化 | 马孟晶 |
2013 | 24卷第4期 | 海登‧怀特对于克罗齐评价的转变 | 陈信治 |
2013 | 24卷第4期 | 评皮国立,《「气」与「细菌」的近代中国医疗史 —— 外感热病的知识转型与日常生活》 | 高恺谦 |
2013 | 24卷第4期 | 评金观涛、刘青峰,《观念史研究——中国现代重要政治术语的形成》 | 韩承桦 |
2014 | 25卷第1期 | 情志过极,非药可愈 ──试论金元明清的「以情胜情」疗法 | 陈秀芬 |
2014 | 25卷第1期 | 宋儒杨时在明代从祀孔庙的历程及其时代意义 | 洪国强 |
2014 | 25卷第1期 | 「文明」与「野蛮」 ── 荷兰东印度公司对台湾原住民 的认知与地理印象 | 康培德 |
2014 | 25卷第1期 | 十四至十五世纪法兰西国王进城典礼 | 陈秀凤 |
2014 | 25卷第1期 | 评杨瑞松,《病夫、黄祸与睡狮 —— 「西方」视野的中国形象与近代中国国族论述想象》 | 吴政玮 |
2014 | 25卷第2期 | 蕃部弃儿与河东公敌──仆固怀恩叛因新探 | 王炳文 |
2014 | 25卷第2期 | 晋商在扬州──从袁耀的几件作品谈起 | 马雅贞 |
2014 | 25卷第2期 | 十九世纪日本与中国政治思想之「共和」论述 | 蓝弘岳 |
2014 | 25卷第2期 | 彼得‧盖伊论美国的殖民清教史家 | 张四德 |
2014 | 25卷第2期 | 评Beverly Bossler, Courtesans, Concubines, and the Cult of Female Fidelity: Gender and Social Change in China, 1000-1400 | 林欣仪 |
2014 | 25卷第3期 | 南宋士人的乡里师友与地方关怀——以孙应时为例 | 黄宽重 |
2014 | 25卷第3期 | 秦汉的地方都官与地方行政 | 唐俊峰 |
2014 | 25卷第3期 | 民国时期汉人对西藏妇女的情色化想象 | 简金生 |
2014 | 25卷第3期 | 日本德川前期吴太伯论的思想史意义 | 吴伟明 |
2014 | 25卷第3期 | 评Wenkai He, Paths toward the Modern Fiscal State: England, Japan, and China | 宋丙涛 |
2014 | 25卷第4期 | 评Claude Quetel, History of Syphilis, translated by Judith Braddock and Brian Pike, translation of Le mal de Naples: histoire de la syphilis | 林佳 |
2014 | 25卷第4期 | 论西北汉简文书与现实的差距及其意义 | 高震寰 |
2014 | 25卷第4期 | 从《册府元龟》论北宋初期类书式历史书写操作的典范意义 | 宋家复 |
2014 | 25卷第4期 | 抗战时期国军在山西战场的抢粮战 | 刘熙明 |
2014 | 25卷第4期 | 抗战时期沦陷区的城市生活──以苏州菜馆业的兴衰为例 | 巫仁恕 |
2015 | 26卷第1期 | 医与文,仕与隐──明初吴中医者之形象与社会网络 | 刘小朦 |
2015 | 26卷第1期 | 女性「名」分与清初传记书写论辩 | 衣若兰 |
2015 | 26卷第1期 | 北方地区的共产革命,1920-1927── 一个组织史的考察 | 陈耀煌 |
2015 | 26卷第1期 | 第四世纪叙利亚基督宗教的独身修行 | 崔国瑜 |
2015 | 26卷第1期 | 评皮庆生,《宋代民众祠神信仰研究》 | 许凯翔 |
2015 | 26卷第2期 | 国民政府的边疆代理人── 格桑泽仁的角色扮演与政治行动 | 赵峥 |
2015 | 26卷第2期 | 十六、十七世纪英格兰的服饰论述与国族认同 | 林美香 |
2015 | 26卷第2期 | 法国大革命时期英法对于「世界公民」的认知冲突 | 汪采烨 |
2015 | 26卷第2期 | 道教与性别──二十世纪中叶后欧美重要研究评述 | 林欣仪 |
2015 | 26卷第2期 | 评Jeffrey K. Wilson, The German Forest: Nature, Identity, and the Contestation of a National Symbol, 1871-1914 | 张家纶 |
2015 | 26卷第3期 | 情窦初开──明清士人的异性情缘与情色意识的发展 | 王鸿泰 |
2015 | 26卷第3期 | 洋服、和服、台湾服──日治时期台湾多元的服装文化 | 吴奇浩 |
2015 | 26卷第3期 | 中共政协「文史资料」工作的推展,1959-1966 ── 以上海经验为中心 | 林美莉 |
2015 | 26卷第3期 | 评王静,《中古都城建城传说与政治文化》 | 李丹婕 |
2015 | 26卷第3期 | 评姜鹏,《北宋经筵与宋学的兴起》 | 李长远 |
2015 | 26卷第4期 | 汉初楚国无郡论──战国秦汉郡县制个案研究之二 | 游逸飞 |
2015 | 26卷第4期 | 明中叶广东禁毁淫祠寺观与寺田处理 | 任建敏 |
2015 | 26卷第4期 | 何仙姑与七郎婆──广东何氏宗族的女性祖先崇拜与历史叙事 | 廖小菁 |
2015 | 26卷第4期 | 单身非边缘──试析三十份中古晚期伦敦未婚女性遗嘱 | 胡芷妡 |
2015 | 26卷第4期 | 当中国遇上耶稣──1949年之前民国基督徒知识分子的耶稣形象研究述评 | 王志希 |
2015 | 26卷第4期 | 评James H. Sweet, Domingos Álvares, African Healing, and the Intellectual History of the Atlantic World | 陈思仁 |
2016 | 27卷第1期 | 六、七世纪佛教的历史论述与隋朝意识形态 | 傅扬 |
2016 | 27卷第1期 | 抗战时期上海的人口迁徙与住房危机 | 孙慧敏 |
2016 | 27卷第1期 | 1950年代中国农村社会主义改造与苗族的「天启末世」运动──以闹升天、闹搬家与闹皇帝事件为例 | 胡其瑞 |
2016 | 27卷第1期 | 近代台湾基督徒的婚姻网络──以沪尾、五股坑教会信徒为例 | 王政文 |
2016 | 27卷第1期 | 评Paul R. Katz, Religion in China and Its Modern Fate | 谢世维 |
2016 | 27卷第2期 | 破冤气与回天意──济王争议与南宋后期政治(1225-1275) | 方震华 |
2016 | 27卷第2期 | 文人、和尚与皇帝──明清南京栖霞山的文化形塑与景观政治 | 胡箫白 |
2016 | 27卷第2期 | 维新、经世与士人办报── 以杭州《经世报》(1897-1898)为个案再论维新报刊史 | 徐佳贵 |
2016 | 27卷第2期 | 根兹巴洛风景画研究的变迁及其意义── 一个艺术史学史的考察 | 谢佳娟 |
2016 | 27卷第2期 | 评山田美香,《日本植民地?占领下の少年犯罪──台湾を中心に》 | 林政佑 |
2016 | 27卷第2期 | 评Stephen Banks, Informal Justice in England and Wales, 1760-1914: The Courts of Popular Opinion | 韩 蕾 |
2016 | 27卷第3期 | 山乡政治与人群流动──十五至十八世纪滇西北的土官与灶户 | 连瑞枝 |
2016 | 27卷第3期 | 与世相接──严智怡与天津博物院的诞生 | 余慧君 |
2016 | 27卷第3期 | 从无知到有感──程砚秋与中国共产党 | 余敏玲 |
2016 | 27卷第3期 | 1930-1960年金鸡纳与奎宁在台生命史——时空特征与意义转化 | 顾雅文 |
2016 | 27卷第3期 | 评Ruth Mostern, “Dividing the Realm in Order to Govern”: The Spatial Organization of the Song State, 960-1276 CE | 吴挺志 |
2016 | 27卷第3期 | 评Rachel Laudan, Cuisine and Empire: Cooking in World History | 郭忠豪 |
2016 | 27卷第4期 | 〈欧阳氏谱图〉的流变与地方宗族的实体化 | 贺 喜 |
2016 | 27卷第4期 | 民国疫病与社会应对──1918年大流感在京、津与沪、绍之区域对比研究 | 皮国立 |
2016 | 27卷第4期 | 近代佛教与政治之互动──以民国时期南京的佛教改革为例 | 邵佳德 |
2016 | 27卷第4期 | 庚辛之际趋新士人的时局因应──偏于「言」的部分 | 戴海斌 |
2016 | 27卷第4期 | 评Thomas Ahnert, The Moral Culture of the Scottish Enlightenment, 1690-1805 | 陈建元 |
2017 | 28卷第1期 | 明代鄱阳湖区渔课制度的建立及其演变——以《嘉靖二十一年都昌县渔米课册》为中心 | 刘诗古 |
2017 | 28卷第1期 | 从王国到帝国——十七世纪传教士中国国体观的演变 | 刘 耿 |
2017 | 28卷第1期 | 行善于乐—— 十八世纪中叶伦敦扶幼院的艺文形象与英国慈善文化 | 黄桂莹 |
2017 | 28卷第1期 | 评Antje Richter, Letter Writing and Epistolary Culture in Early Medieval China | 黄文仪 |
2017 | 28卷第2期 | 法国大革命的道德反思──沃斯通克拉夫特的政治思想研究 | 汪采烨 |
2017 | 28卷第2期 | 亨利八世的布道管控与舆论侦防 | 李若庸 |
2017 | 28卷第2期 | 「王权剧场」──1498年法兰西王家丧礼仪式 | 陈秀凤 |
2017 | 28卷第2期 | 大众组织与晚清地方政治──以1900年浙江温州神拳会事件为讨论中心 | 罗士杰 |
2017 | 28卷第3期 | 《汉书.翼奉传》数术考论─以「时日」为中心 | 刘增贵 |
2017 | 28卷第3期 | 梁陈之际建康的僧侣与寺院─以侯景之乱为中心的考察 | 蔡宗宪 |
2017 | 28卷第3期 | 理学系谱与地方叙事─宋元士人对福建莆阳林光朝的书写 | 张维玲 |
2017 | 28卷第3期 | 园林、行宫与皇权─乾隆宫廷刊印的皇苑图绘 | 马雅贞 |
2017 | 28卷第3期 | 英文学界关于「跨国史」研究新趋势与跨国企业研究 | 吴翎君 |
2017 | 28卷第4期 | 餐桌上的战争─日治末期台湾的食物配给、黑市与殖民地社会 | 曾品沧 |
2017 | 28卷第4期 | 行医营生─小镇医师吴新荣的医业、实作与往诊 | 许宏彬 |
2017 | 28卷第4期 | 医者葛应雷与元代医学发展─以葛应雷墓志铭为中心 | 范家伟 |
2017 | 28卷第4期 | 变动的学术认同─论明儒蒋信的学术转变与思想趋向 | 陈冠华 |
2017 | 28卷第4期 | 评川本芳昭,《东アジア古代における诸民族と国家》 | 蔡长廷 |
2017 | 28卷第4期 | 评介黄旨彦,《公主政治─魏晋南北朝政治史的性别考察》 | 江昱纬 |
2018 | 29卷第1期 | 从皇家灵囿到万生园─大清帝国的动物收藏与展示 | 余慧君 |
2018 | 29卷第1期 | 头角「争茸」─1950-1990年代台湾的养鹿业与鹿茸消费 | 曾龄仪 |
2018 | 29卷第1期 | 十八世纪法国沙龙女性作家社交网络和出版史研究─隆贝尔夫人、贵族与文人 | 秦曼仪 |
2018 | 29卷第1期 | 断裂或延续─1950年代中国城市社会文化史的回顾与反思 | 潘博成 |
2018 | 29卷第1期 | 评Tze-ki Hon, The Allure of the Nation: The Cultural and Historical Debates in Late Qing and Republican China. | 黄琬柔 |
2018 | 29卷第1期 | 评Jeffrey M. Pilcher, Que vivan los tamales!: Food and the Making of Mexican Identity | 潘宗亿 |
2018 | 29卷第2期 | 中国隋唐五代时期的槟榔文化 | 林富士 |
2018 | 29卷第2期 | 党争漩涡中的太学──以北宋哲宗朝太学的人事变动为中心作考察 | 朱铭坚 |
2018 | 29卷第2期 | 文献层累与形象塑造──晚明首辅叶向高与天主教 | 陈拓 |
2018 | 29卷第2期 | 依违于江湖与庙堂之间──明清之际保标行迹考 | 陈熙远 |
2018 | 29卷第2期 | 评Rebecca Doran, Transgressive Typologies: Constructions of Gender and Power in Early Tang China | 朱先敏 |
2018 | 29卷第3期 | 放账铺的经营与近代华北农村金融— 《人地纲目》解读 | 刘秋根、张 鹏 |
2018 | 29卷第3期 | 礼密臣的台湾历史书写及其影响之考察 | 林欣宜 |
2018 | 29卷第3期 | 从勤奋到自立— 霍加斯版画中的劳动者形象与工作伦理观 | 黄桂莹 |
2018 | 29卷第3期 | 十九世纪初至二十世纪中德国史学里亚历山大大帝形象的转变 | 陈致宏 |
2018 | 29卷第3期 | 评Dorothy Ko, The Social Life of Inkstones: Artisans and Scholars in Early Qing China | 詹镇鹏 |
2018 | 29卷第4期 | 唐宋之际建州浦城的家族与社会 | 吴修安 |
2018 | 29卷第4期 | 北宋晚期金石收藏的社会网络分析 | 许雅惠 |
2018 | 29卷第4期 | 谁的富强之业─中、日、越三国参观者对于1902 年河内博览会的观察与书写 | 罗景文 |
2018 | 29卷第4期 | 绝经的历史研究─从「更年期」一词谈起 | 李贞德 |
2018 | 29卷第4期 | 评葛兆光,《想象异域—读李朝朝鲜汉文燕行文献札记》 | 孔令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