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论文
期刊搜索
关键词
主办单位
张维为:为人民做真学问 推动中国话语走向社会走向世界
时间 : 2021-03-05 11:32 来源 : 《中国教育报》 作者 : 张维为  点击 :

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颁奖会交流发言摘登之六


为人民做真学问 推动中国话语走向社会走向世界

 

 

  作为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始终贯穿着“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实事求是精神和敏锐的问题导向意识。我们也应该以这样的立场、精神和意识,为人民做真学问,扎扎实实地推进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推动中国话语走向社会、走向世界。

 

  首先是从精神上和学理上站立起来,树立中国人的学术自信。以政治学为例,西方主流政治学这么多年来对中国的政治预测几乎都是错的,除了意识形态的偏见使然外,就是西方政治学本身存有大量缺陷。

 

  其次,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和强烈的问题意识,我们聚焦原创性的理论研究,直面西方对中国的政治话语围剿。我们对西方体制存在的诸多“基因缺陷”进行了剖析,深入分析和总结中国崛起的制度安排,初步完成了中国政治话语的建构。

 

  我们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外都产生了不小的影响。比方说,我们在世界上率先提出“阿拉伯之春”将变成“阿拉伯之冬”,这个论述已被国际社会广为接受;我们提出的“文明型国家”概念也被海内外学界和媒体广为引用;我们提出的“良政还是劣政”范式高于“民主还是专制”范式的观点也得到越来越多的国际认可。这次新冠肺炎疫情袭来,我们又在第一时间指出这不会是中国的“切尔诺贝利”,更可能是西方的“切尔诺贝利”。

 

  再其次,本着“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我们通过出版论文和专著,通过新媒体传播,通过与西方顶尖学者的对话等,推动中国思想、理论和话语走向社会、走向世界。

 

  在推动中国话语走向社会、走向世界的过程中,我们在四个方面有所侧重。

 

  一是侧重范式转换。在人文社会科学里,这是釜底抽薪的工作。比方说,西方迄今为止对中国的主流叙述基于所谓“民主还是专制”范式。我们通过研究认为,在多数情况下可以用“良政还是劣政”取而代之。二是侧重国际比较。我们特别聚焦政治制度绩效的国际比较,如与发展中国家比较、与西方国家比较等,在国际比较中极大地增强了中国自信。三是侧重文化叙事。我们努力揭示中国道路和制度背后深厚的文化传承。例如,对于西方妖魔化最多的所谓“一党制”,我们从中国历史传承来分析:中国形成了长达两千多年的统一执政集团的传统,这种传统现在又演变成今天中国“整体利益党”的制度安排。四是侧重现代视角。我们从中国今天许多领先西方的现代化成就出发,揭示这些成功与中国道路和中国制度之间的联系。比方说,我们从华为的成功来解释中国创新理念与实践;从中国移动支付的崛起来解释中国混合经济模式。我们还进行中西方治理水平的比较,这些研究成果及其传播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果和广泛的国际影响。

 

  实践证明,通过扎扎实实的原创性研究成果及其积极传播,我们能够确立中国的学术自信和话语自信,赢得中西方的话语之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时代呼唤中国学人的原创性贡献。让我们齐心协力,共同奋斗,不辜负这个伟大的时代。(复旦大学教授 张维为)

 

来源:《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