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动态
期刊搜索
关键词
主办单位
崔月琴:打破校域界限 突出专业优势——谈高校系列专业期刊
时间 : 2011-12-30 09:08 来源 : 作者 :   点击 :
高校系列专业期刊:打破校域界限 突出专业优势
 
崔月琴

 

  “中国高校系列专业期刊”由17家大学学报通过自主联合,成立由各综合性学报组成的联合编辑部,对拟在各综合性学报发表的文章同步进行数字化、专业化编排,在主要一级学科,联合共建系列专业期刊。系列专业期刊以专业性见长,出版载体以数字版为主,主打更为迅捷的网络渠道,为高校学报的改革与发展探寻了一条实践路径。

  截至2011年12月,入选教育部名刊工程的17家高校学报编辑部联合创办的“中国高校系列专业期刊”已运作近一年。这种新型期刊的突出特点是突破了传统的期刊包装,由一校一刊、各自为政的综合性期刊,经重新编目组合、打破校域界限、集中名校科研优势,形成系列网络专业期刊。

  它的起步和创办是源于教育部2003年以来实施的哲学社会科学名刊工程建设的基础,既是高校学报名刊工程建设的延续,也是综合性学术期刊探索专业化、集约化、网络化发展的有益尝试,为高校学报的改革与发展探寻了一条实践路径。

  千刊一面 高校社科学报呼吁变革

  在中国,高校社科学报从《东吴学刊》创办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它在当时大学校园中可谓凤毛麟角,为现代思想文化传播、学术人才培育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新中国成立后的50年代中期和改革开放后的90年代中期,随着中国高等院校大发展,高校学报规模也迅速扩大。根据“全国高校学报资料中心”2001年的统计,全国高校社科学报高达1130种,占当年全国所有哲学社会科学类学术期刊2/3以上。

  由于定位和办刊模式相同,出现了千刊一面的现象。正如《新华文摘》编审张耀铭所说:“编辑方针趋同,编辑模式趋同,栏目设置趋同,甚至探讨的社会热点问题也趋同。大家一味走‘泛综合化’的路子,文学、史学、哲学、经济、法学、社会学、教育学面面俱到。众刊一面,使读者失去了新鲜感和阅读的兴趣。”千刊一面的状态和分科文集的模式成为学界诟病的话题。

  也因此,教育部2003年启动了哲学社会科学“名刊”、“名栏”建设工程,吹响了高校社科学报改革的号角。

  自主联合 十七家学报共建系列专业期刊

  “中国高校系列专业期刊”由17家大学学报通过自主联合,成立由各综合性学报组成的联合编辑部,对拟在各综合性学报发表的文章同步进行数字化、专业化编排,在主要一级学科,联合共建系列专业期刊,于2011年3月在中国知网首页开辟专区呈现,包括《马克思主义学报》、《文学学报》、《哲学学报》、《历史学报》、《政治学报》、《经济学报》、《法学学报》、《社会学报》、《教育·心理学报》、《传播学报》等。

  高校系列专业期刊不同于“二次文献”。首先,系列专业期刊与综合性学报同时出版甚至更早,两者都是首发,只是同一产品的不同包装,而“二次文献”则有明显的时滞;其次,系列专业期刊与综合性学报是一体两面、合二为一的,而“二次文献”与原刊编辑部并没有任何组织上的关系;再次,系列专业期刊与作者有着直接联系,而“二次文献”编辑部与作者是隔绝的。因此,系列专业期刊是一种全新的期刊样式。

  综合性学报名刊与系列专业期刊相依共存,各展其长:在论文组合上,分别以综合性和专业性见长;在出版载体上,分别以纸本和数字版为主;在出版时间上,完全同步或后者更早;在传播途径上,前者以保持纸本传统为主,后者则主打更为迅捷的网络渠道。  

  系列专业期刊实现三突破

  “中国高校系列专业期刊”的创办,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由纸质期刊重新组合为专业网络期刊,而是开创了一种全新的办刊模式。它在一定意义上实现了三个突破:突破了高校之间的门户壁垒,尝试了学报间联合办刊的方式;突破了纸质专业期刊的单一模式,尝试了专业网络期刊的方式;突破了单一主体的办刊模式,实现了学术期刊共同体与企业的合作办刊方式。它探索了纸质期刊和网络期刊、综合期刊与专业期刊、单一期刊与学术共同体的“三个统一”的实现路径,是目前国内高校首个以自主联合方式与国内主流网络媒体合作创办的系列专业期刊。

  高校系列专业期刊为高校学报名刊学术共同体的建立搭建了平台。由共同创办者组成的主编联席会、联合编委会、联合编辑部,由所有参与学报共同创立,正如《南京大学学报》主编朱剑所说:“它们是高校的,却不再专属于某一校,故而是开放的;以它们为纽带,名刊工程能够真正成为共建共有的开放平台,名校之间的门户之见虽不能彻底破解,但学报名刊之间的壁垒可望就此拆除,名刊背后的名校的群体优势即可尽显。”

  通过联合办刊,各编辑部原来各自为政的办刊思路得到梳理,在更多的学术交流和协商中达成统一认识和规范,有助于建立起学术共同体的运行机制。它为实现教育部名刊工程的建设目标,探索高校社科学报集约化、专业化、网络化发展提供了实践基础。

  高校系列专业期刊的创办将有助于合理的学术评价机制的建立。如朱剑所言:“数字化专业系列名刊的创设能有效地锁定作者和读者群,他们将成为对这些期刊最有发言权的评价者,从而有望实现以学术共同体为评价主体的期刊评价机制的重建。同时,数字化专业系列名刊的建立也为期刊人正确对待评价数据创造了条件,可以发挥评价数据应有的作用,而不必再为其所左右。合理的评价必将促进期刊的良性发展。”

  “中国高校系列专业期刊” 虽然问世还不久,但目前这种尝试是富有成效的。从来自学者和同行的反响看,他们对专业刊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和良好的评价。专业刊从创办至今近一年的时间里,无论是点击率还是下载率,都是原发纸质刊所无法比拟的。这一方面提升了原发纸质刊发文的适用率,另一方面有助于原发纸质刊品质的提升,形成了原发纸质刊与专业网刊互动发展的良好态势。(作者系《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主编)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12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