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动态
期刊搜索
关键词
主办单位
鉴传今:学术期刊评价的喧嚣与尴尬
时间 : 2011-09-01 20:12 来源 : 作者 :   点击 :
              学术期刊评价的喧嚣与尴尬
                  《哲学研究》 鉴传今
 
      “征引率”与“转载率”这件皇帝的新衣,学术期刊已经穿了很多年,现在是撕破这件新衣的时候了。
        学术期刊评价作为当代学术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一直受到多方关注。上个世纪末,学术共同体对于学术期刊虽然采取了一种过度宽容的态度,但那种隐忍的不满一直不断,各种不同的指责还是不绝于耳。比如“千刊一面”、“关系稿”、“金钱交易”、“商业炒作”、“编辑水平低下”的批评、“期刊建设”呼声和所谓“学者办刊”的要求,已成天下共识。这些批评暴露了期刊界的许多现实问题,其严重程度足以砸掉编辑们的饭碗。但结果却是:星星述是那颗星星,月亮也还是那个月亮。这个悲剧性的开端,带来的却是一个喜剧性的结局。
       对于学术期刊如此严厉的批评最终没有什么作用,其原因不言而喻:其一,批评虽然强烈,但没有确定对象,没有对象的批评是不会奏效的。其二,批评的标靶错了。期刊虽然该打,但更该打的还是学术。其三,批评者和被批评者都没有真正当回事。你说你的,我干我的;你并非真说,即便真说,我也未必听,更何况我们还是一根绳上的蚂蚱!
       近来,关于学术期刊评价问题再起波澜,屡见报端。期刊排名作为一个显著指标,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这不值得奇怪。排名是当代生活中非同寻常的事件,大学不断被排名,已成为大学生活中的一股暗流。排名作为一种方式不是不行,而是这里面有些问题值得重视。从各机构发布的信息来看,排名的主要依据不过是所谓“影响力”。“影响力”是如何测定的呢?无论发布者自称如何客观、如何综合,但主要还是所谓“征引率”与“转载率”,这仍然是那个人人愤恨而又人人屈从的量化标准。
       然而,“征引率”与“转载率”本身是很成问题的,比如,从某家权威机构发布的一个案例看,某学者在“征引率”方面遥遥领先,但他只是海德格尔的译者,所谓“征引率”只不过是海德格尔虎皮而已。“转载率”也好不到哪儿去。在量化标准这只看得见的手搅乱学术界的同时,也搅乱了学术期刊办刊者的心,“转载率”成为评价学术期刊的重要因素,并因此成为办刊者追求的一个目标。从目前的评价体系及其实施过程来看,“转载”问题已经演变成一种怪异现象:一篇学术论文或某个学术观点,其首发与否似乎已不重要,而能不能被转载尤其是被何种刊物转载,却成为其有无价值或成功与否的关键。在这种情况下,某刊物被转载及其次数的多少,遂成为它具有“影响力”的重要标志。然而,这是学术期刊影响力的一个误区。
       当然,“转载”与“影响力”是不能分开的,但“转载”只是“影响力”的一个外在表现,或确切来说是引起关注的一种方式,如果把它视为评价标准,并表面化甚而绝对化,其后果是很糟的。问题的严重性并不仅止于此,关键还在于“制造”转载的做法给学术带来的危害,这是必须严肃关注的问题。
      “制造”转载除了协调外部关系的“隐巧”之外,刊物自身还需要开发以供转载的资源,那就是刊物要有与众不同的东西,内容要别出心裁,即使不能达到这种高的标准,那也要“旧酒新瓶”,换上耀人耳目的新装。从论文的选择看,不论是小题大做还是大题小做,不论是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还是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也不论是把已经搞清的问题重新搞混还是对没有搞清的问题继续不清,总之,只要有所不同,就要大加刊载。从栏目或专题的设置看,不论是真问题还是假问题,不论是大问题还是小问题,也不论是问题有意义还是没有意义,总之,只要是个问题并且看上去很新,都可以妙作一番,制造出“学术的厄尔尼诺”现象。这种并不是学术期刊的个体性或区域性现象,而是目前带有某种普遍性的现象。翻开众多的学术期刊,我们见到的专题、见到的论文,其范围和数量都不能不说是令人惊异的,但是,学术的积累和推进又有多少呢?这是不能不令人深思的问题。近年来,学术界遭人诟病的现象已不少见,“学术泡沫”、“学术垃圾”虽屡除不尽,但早已成为过街老鼠,但人们在痛斥所谓“学术腐败”之时,又有谁想到这种“期刊的腐败”呢?“征引率”与“转载率”这件皇帝的新衣学术,期刊已经穿了很多年,现在是撕破这件新衣的时候了。“征引率”与“转载率”的喧嚣造成学术独有的尴尬:枝繁叶盛的学术期刊大树上其实没有多少真正的果实!
        因此,学术期刊的评价依据只能是看它对知识生产和理论创造有什么实质性的贡献。一个好的学术期刊,应当体现自身对于学术的识见。它的学术识见既表现在刊载好的产品,、更表现在它对学术的理解,尤其是对于学术的深刻把握。当代学术有了重大变化和发展,这些年来,我们在学习、模仿西方方面付出很多,也相当成功,但不可否认,我们在使学术关注中国方面却相当不成功。中国学术越来越没有中国,这不能不说是我们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有些观念现在还很流行:请外国人吃几只饺子就是保留和传播了中国文化,用汉语分析某个西方哲学的语词就是把握了哲学的精髓,刊物出个英文版就是走出了国门,在国外发篇文章或在某个场合说上几句话就是国际影响,等等。这些做法在引车卖浆者流中都无以立足,却在知识高层堂而皇之。如果一家刊物对此没有了解或熟视无睹听之任之,即便它拥有较高的“征引率”与“转载率”,都不能说它是一个好的刊物。
       提高学术期刊的自身建设,增强其学术影响力,是学术期刊所追求的目标,也应当是评价学术期刊的依据。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学术期刊的影响力并不是建立在某个评价体系的“转载率”之上,而是建立在刊物对学术积累和学术发展的切实推进之上。学术期刊既是学术现象的窗口,但同时也是学术现象与学术传统之间的纽带。它虽然是学术成果的展示台,但绝不是学术现象的市场。学术期刊自身包含着对于学术及其传统的理解和识见,包含着对于学术现象和学术进展的评价,这是学术期刊的本性,同时也是其学术影响力的源泉。因此,摆脱“转载率”的羁绊,走出“影响力”的误区,把学术期刊不仅办成期刊而且更重要的是办成“学术”期刊,这是学术期刊界亟待解决的课题。
 
文章来源:《社会科学报》2011 年7 月14 日第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