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动态
期刊搜索
关键词
主办单位
《原道》1-18辑目录
时间 : 2010-10-14 21:36 来源 : 作者 :   点击 :

陈明主编《原道》1-18辑目录

 
◆开卷语
◆专 稿  
同人整理:李泽厚答问
庞   朴:文明与冲突
叶秀山:谈“哲学”的“用处”
 
陈   明:中体西用:启蒙与救亡之外——中国文化在近代的展现(上)
辛   岩:无本者竭 有本者昌――湘军、太平军与文化传统
靳大成:甲戌随想录
许   明:难以承受的可为——一个人文知识分子的精神自审
王树人:文化的危机、融合与重建
马西沙:孔老的社会关怀
王邦雄:论语与老子的生命智慧
牟钟鉴:谈谈“读经”
李泽厚:再谈“实用理性”
 
郑家栋:当代新儒家的道统论
余敦康:欧阳修的《易童子问》
郭   沂:老庄孔孟哲学的底蕴及贯通
曾昭旭:论儒道之互为体用
王   青:武帝的用人政策及对两汉意识形态的影响
陈   明:儒学与汉代吏治
刘军宁:论恶与人性
李学勤:谈“信古、疑古、释古”
 
韩德民:传统文化的危机与二十世纪反文化思潮
傅  谨:边缘焦虑·国家主义思潮·意识 形态话语——近代中西文化比较的反思
陈晓明:分化的时代:众声喧哗与独领风骚
澄  之:政治与经济:以文化为旗帜——台湾“中华文化复兴运动”述评
  
 
2、《原道》第二辑北京 : 团结出版社, 1995
 
思想编
李泽厚:哲学探寻录
何光沪:中国文化的根与花——谈儒学的“返本”与“开新”
赵   峰:天不变道亦不变——传统文化核心精神的一种现代注释
林安梧:对儒家伦理概念的反省与考察
张汝伦:人文知识分子与现代化
韩德民:思想随笔(二题)
 
研究编
余敦康:内圣与外王的贯通——周敦颐的易学
徐洪兴:从训诂之学到义理之学——理学发生史一个侧面的考察
韦政通:《论语》与孔子
张耀南:张东荪对冯友兰的超越
张树国:寻求不朽——对春秋贵族心态的考察
孟彦弘:唐前期太子问题及其政治后果——兼论安史叛乱之因果
王中江:“道”的历程
庞   朴:天人之学述论
 
评论编
陈   来:说说儒——古今原儒说及其研究之反省
单   纯:《中国哲学简史》重读
陶东风:中国文化与学术中的西方影响——兼论中国学术的本土化问题
王岳川:世纪末汉语学界的语言学转向
牟钟鉴:大陆当代儒学巡礼
 
 
 3、《原道》第三辑北京 :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1996
 
思想编
李泽厚:再说“西体中用”——在广州中山大学、香港中文大学讲演  
余敦康:从《庄子》到郭象《庄子注》
林安梧:迈向佛家型般若治疗学的建立——以《金刚经般若波罗密经》为核心的展开
罗义俊:文化悲愿与传统护法——论唐君毅先生对“保守”之价值厘定
孙尚扬:宗教对话的两项原则
陈   明:新唯识论:理解与批评
 
研究编
廖名春:梁启超古史辨伪方法评议
杨志刚:礼学研究刍议
张学智:钱穆先生治朱子学之方法举隅
郭   沂:道的下贯、呈现与修行——《中庸》的思想体系与历史定位(上)
萧庆伟:论北宋新旧党争的特征
王   青:商周秦汉时期政治神话的演变
杨曾文:中国古代佛教的三个问题
申小龙:当代中国语法学的文化重建
张汝伦:近代中国形而上学的困境
 
评论编
陶东风:道德理想主义与转型期中国文化
黄卓越:当代学术的自我责省及对新态势的估认
刘智峰:探求历史的真实——顾准的启示
邹   谠:读《告别革命》——致李泽厚、刘再复教授
张   宽:关于后殖民批评的再思考
陈燕谷:文化多元主义与马克思主义
 
 
 
4、《原道》第四辑上海 : 学林出版社, 1998
 
思想篇
郑家栋:没有圣贤的时代
王   健:在历史文化意识的双重视野中——关于儒学现代困境的思考
王志远:中国宗教改革刍议
蒋   庆:基督信仰与中国文化
卢国龙:“神道设教”中的人文精神
任剑涛:自由主义的两种理路:儒家自由主义与西化自由主义——徐复观、殷海光政治哲学之比较
 
◆研究篇
廖名春:试论古史辨运动兴起的思想来源
韦政通:传统与孔子
李   申:《论语》与孔子
徐洪兴:从官学“六艺”到孔子“六艺”
杨国荣:心物之辩与天人之际
陈亚军:训诂的产生及其发展变异
郭   沂:道的下贯、呈现与修行——《中庸》的思想体系与历史定位(下)
张耀南:知识论:张东荪对金岳霖的超越
李春青:文章与道——论北宋诗文理论的学术背景及社会心理内涵
方   铭:屈原的行为模式及其现实意义
 
评论篇
 王彬彬:独白与驳诘——关于当下知识界的思想分歧
王蒙 陶东风:多元与沟通——关于当代文化与知识分子问题的对话
孟繁华:1978与百年中国文学的梦想
章启群:知识分子与文化“书面文本”——兼论人文精神的源泉
  
 
5、《原道》第五辑贵阳 : 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9
 
思想篇
邓小军:陈三立的政治思想
郭齐勇:殷海光晚年的思想转向及其文化义蕴
陈  明:《唐虞之道》与早期儒家的社会理念
艾尔曼:中国文化史的新方向:一些有待讨论的意见
李明辉:当代新儒家的道统论——对余英时先生批评的回应
王   健:“严复现象”解读——兼与史华兹先生对话
李   林:中国禅诗之批判
李泽厚:中日文化心理比较试说论稿
 
研究篇
廖名春:钱穆与疑古学派关系述评
王庆光:先秦内圣观由“神文”向“人文”之转型
张广保:纬书与汉代政治
肖永明:北宋新学与理学为学规模的比较
朱汉民:“仁学”之道——谭嗣同的哲学本体论及当代意义
卢仁龙:陈垣的宗教史学特征及方法——兼与陈寅恪之比较
傅   谨:论“推陈出新”
陈   炎:儒家、道家与日神、酒神
 
◆评论篇
陈昭瑛:当代儒学与台湾本土化运动
尤西林:人文学科与20世纪中国学术
汪丁丁:什么是启蒙?
郭  沂:自由何须逃避——对弗罗姆的回应
邱运华:奴役时代的人格神学
韩德民:如何认识九十年代中国的文化保守主义思潮?
 
 
 6、《原道》第六辑贵阳 : 贵州人民出版社, 2000
 
思想篇
蒋   庆:柏克是保守主义的柏克而非自由主义的柏克
李泽厚:说儒学四期
林安梧:“心性修养”与“社会公义”
邓小军:孔子思想与民主政治
叶国洪:张之洞的中体西用说:西方文化冲击儒家思想的历史个案的回顾
韩德民:回归“中体西用”
郭   沂:“中体西用”新释——就教于李泽厚先生
莫尔特曼:个人主义与全球化时代的自由与社群
 
研究篇
朱汉民:天变道亦变——论郭嵩焘的道统观
郑   开:子产:政治与思想之间的张力
卢国龙:师古与用今的多元思考——以庆历学术与庆历新政为例
陈   明:民本政治的新论证——对《尊德义》的一种解读
彭国翔:道德与知识:从宋明理学到现代新儒家——对现代新儒学的一个发生学解说
章启群:论郭象对《庄子》自然观的超越
黄俊杰:试论儒学的宗教性内涵
廖名春:试论冯友兰的“释古”
 
◆评论篇
陶东风:世纪末的游魂——90年代中国知识分子的身份认同危机
旷新年: 风与旗:90年代的阅读
李明辉:儒学如何开出民主与科学?
澄   之:短论二则
吕文浩:“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及其它——潘光旦的家庭问题研究述评
韩秉芳:清明节有感——兼论“孝”在中华新道德重建中的地位
王瑞昌:世纪末关于人与自然的断想
郭齐勇:近五年来中国大陆儒学研究的现状与发展
 
 
 
7《原道》第七辑(贵阳 : 贵州人民出版社, 2002
 
思想篇
任剑涛:社会儒学的重建――关于“儒家自由主义”的理论期待
李明辉:儒家传统与人权
李存山:儒家的民本与人权
张宝明:儒家传统与中国自由主义的前景――从“中庸”的视角出发
范亚峰:内圣归内圣,外王归外王――自由主义与儒家传统初论
王中江:道家自由思想的两种形态
 
◆研究篇
黄俊杰:东亚儒学史研究的新视野――儒家诠释学刍议
江日新:儒家思想与现代世界:“民族复兴之学术基础》的寻求――张君劢的科学概念与研究政策
朱汉民:技可进乎道――魏源的道论
于民雄:自然与自由――庄子“相忘于江湖”解
林月惠:一本与一体――儒家一体观的意涵及其现代意义
王   青:灾异与礼仪――西汉中后期的思想学术特点
黄光国:从社会心理的角度看:儒家文化传统的内在结构
谢劲松:佛法真义的当代话语
 
评论篇
刘述先:从比较视域看世界与宗教对话――以东方传统智慧为重点
李泽厚:四个“热”潮之后
李泽厚:从谭嗣同说起
于传勤:李泽厚学术思想概说
黎汉基:有关“儒学三期说”之辩正――就教于李泽厚先生
姜日天:孔子生死与韩国兴亡:韩国学术界关于传统与现代的一种争论
彭永捷:柳承国教授访谈录
陈   明:中国学术史论集.序
陈   明:宋儒微言.序
唐   逸:关于后现代与信仰的言谈
 
 
 
8《原道》第八辑(暨《新原道》第一辑,郑州:大象出版社,2003
 
思想篇
任   毅:西方历史哲学眼中的中西文明观
范亚峰:自由的民族理论是否可能
林安梧:后新儒学的社会哲学:契约、责任与“一体之仁”
李瑞全:当代新儒学与后现代理论
盛   洪:寻求中华民族新的制度结构
张宝明:鲁迅随想三题
陈永苗:被带入儒学传统中的鲁迅
 
研究篇
干春松:礼仪、秩序和儒家的政治向度
许珠武:王阳明知行合一观的意义阐释
林宏星:上达体悟与下学穷理――朱子、南轩“仁说之辩”所表达的工夫方向
王   杰:戴震义理之学的历史地位及其影响
贺更行:潜流隐行与复兴冲动――对墨子伦理思想的历史考察
王庆光:论晚周“因性治法”说的兴起及荀子“化性为善”说的响应
 
评论篇
单世联:现代性的分裂与王国维的矛盾
韩   星:大陆儒教派的历史定位
黄玉顺:9.11事件的伦理学沉思
陈明、廖名春:《90年代学术重读》
姚新勇:关于中国文化特性/认同思考的反思
 
 
 
9、《原道》第九辑(暨《新原道》第二辑,郑州:大象出版社,2004
 
 ◆思想探索
王瑞昌:李慎之先生试论
蒋   庆:心学散论
丁为祥:儒家血缘亲情与仁爱观念的形成理路
陈   明:“以义为利”:制度本身的伦理原则——《大学》新读之
 
学术与学术史
赵汀阳:认同与文化自身认同
高全喜:论民族主义──对民族主义问题的一种自由主义考察
张旭东:民族国家理论与当代中国
方光华:再论文化自觉与中国思想史研究
张新民:临济宗风化边表──清季高僧赤松和尚与瞿脉禅师合论…
韩秉芳:“老子化胡说”辨析
张   岩:《国》《左》文体与王官之学
 
争鸣与商榷
韩   星:“国家级”公祭黄帝是宗教活动吗?――与葛剑雄先生商榷
黄应全:政治儒学还能复兴吗?──评蒋庆《政治儒学》
王心竹:注定做不了旁观者──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儒学
秋风等:发掘宪政转型的古典资源
 
研究生论坛
陈海虹:论吕大临的道统担当精神
陈壁生:乡土中国中的“孝”──对《论语》中“孝”的观念的人类学考察
 
随笔与杂感
水一方:中国文化当代命运的一点思考
穆龙人:男子千年志,吾生未有涯
 
民间儒学
申自强:我教学生读《论语》
 
旧文新刊
王新命等十教授: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1935)
 
编后
稿约
原道书房
 
 
 
10、《原道》第十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原道》创刊十周年纪念
李泽厚:《原道》十年:成绩欠佳,精神可嘉
杜维明:《原道》、儒学与文化保守主义
庞   朴:我是中国文化的保守主义者
牟钟鉴:探寻中华大道
张新民:书生事业与文化理想――《原道》创刊十周年贺言
盛   洪:文化保守主义的大旗应该举得高高
蒋庆等: 《原道》创刊十周年贺词、寄语(合集)
杜   霞:路在何方?——《原道》辑刊十年评析
周   瑾:“何”之问――写在《原道》创刊十周年之际
程亚文:文化民族主义的知识卫护――《原道》辑刊读解
王心竹:儒家传统中的启蒙精神在当代——《原道》辑刊与九十年代以来的儒学                               
 
思想探索
陈   明:即用见体初说――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及“西体中用”为背景
蒋   庆:王道政治是当今中国政治的发展方向
黄玉顺:生活儒学导论
唐   逸:中国问题与中国思想
 
学术研究
秋   风:孔子反对铸刑鼎的宪政涵义
干春松:近代中国人的认同危机及其重建:以康有为与孔教会为例
彭永捷:论儒教的体制化和儒教的改新
林安梧:解开“道的错置”──兼及于“良知的自我坎陷”的一些思考
石永之:论儒家正义思想的形成
 
评论争鸣
杨   阳:极权政治的逻辑原点与价值基础(附:与原道论坛网友的讨论跟帖)
石   勇:文化批判与文化保守
柯小刚:坤德与太空时代的大地概念
米   湾:夏游记
 
学人与学述
冼   岩:21世纪来自中国的理性声音――评康晓光新保守主义
 
《原道》创刊至今总目录
编后记
 
 
 
11、《原道》第十一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原道》创刊十周年学术研讨会
 共同的传统:“新左派”、“自由派”和“保守派”视域中的儒学
《原道》十年自述
 
2004读经大讨论
刘海波:蒙昧的教育理念与传统观——评薛涌先生的反读经观点
周   枫: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的分野——有感于自由主义者拥护读经运动
“新浪”读经问题访谈(附《外滩画报》访谈)
蒋   庆:《中华文化经典基础教育诵本》前言、自序
薛   涌:走向蒙昧的文化保守主义
 
学术与思想
李泽厚:《说巫史传统补〉
陈   明:即用见体再说——哲学和哲学史背景下的思考
王   晨:“即用见体”——一种问题视域和真理观的转换
黄玉顺:从西方哲学到生活儒学
刘真伦:道统:民族文化传统——论韩愈道统思想的根本性质
曹志成:先民自由歌与中西自由度
 
古典新诠
夏可君:《论语》的本体之“学”:解读《学而》开篇
柯小刚:春天的心志:“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释读
 
天下儒学
汤恩佳:孔教与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在陕西师范大学宗教研究中心成立大会上的讲话
 
编后
 
 
 
12、《原道》第十二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文化热点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讨论
    纪宝成:重估国学的价值
    徐友渔:讨论国学,该如何讲道理
    陈   明:期待与疑虑:从清华国学院看人大国学院
    陈   明:就国学院问题答《华夏时报》记者问
 
郑家栋事件
    陈   明:编者按
    徐友渔:“郑家栋事件”与儒学无关
    徐   来:谁在利用“郑家栋事件”
    彭永捷:需要反省的不只是郑家栋
    玉   堂:“郑家栋事件”与现代儒学的困境
 
文化战略
蒋   庆:中国文化的危机及其解决之道
卢国龙:关于当代中国宗教问题的文化战略思考
雷思温:中国文明与学术自主:二十年人文社会科学之反思
 
学术、思想与评论
李泽厚先生访谈(附:李泽厚先生旧诗一束)
方克立:致第七届当代新儒学国际学术会议的信
陈明、王达三:原道与大陆新儒学的建构
林宏星:豫章“三代”之治观念论略
唐   辉:中国儒教的文教精神
邓曦泽:中国哲学的意义困境
田智忠:“中国哲学”合法性问题的异域声音——戴卡琳教授《“中国哲学”存在吗?》述评
林国荣:我们时代的先知——清华演讲中的甘阳
 
古典新诠
陈壁生: 《论语》诠释传统中的时代张力
曾海军:试论孔子礼制秩序的内涵
 
民间论坛
儒本、儒言与儒兴——南水与少翁、海裔诸君在朝圣山之思的对话
萧武:后启蒙时代的思想光谱——基层左派视野下的观察
 
天下儒学
汤恩佳:儒教对中国的伟大贡献
 
学人纪念
钱穆:中国文化对人类未来可有的贡献
范仄:八十一年为一战
         附:范仄:儒学的命运: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评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
曹慕樊:论学札记
邓小军:回忆曹慕樊先生
 
编后记
 
 
 
13、《原道》第十三辑(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文化热点
 “丧家狗”相关问题争论
我读《论语》是自娱自乐(《新京报》李零访谈)
他是一条丧家狗:李零读孔子(《南方周末》李零访谈)
陈明:学界王小波或者王朔:我读李零《丧家狗:我读“论语”》
他是要颠覆儒家文化的意义系统:陈明谈李零(《南都周刊》陈明访谈)
李俊:心平气和看孔子——试评李零《丧家狗——我读论语》
陈壁生:孔子的双重符号化——评《丧家狗》及其争论
 
儒教及文明对话
重建儒教:情怀、态度与可行性——庞朴先生访谈录
陈   勇:公民宗教论综述
刘正平:作为国家宗教的宗法性传统宗教——关于“儒教”争鸣问题的可能解决之道
孙圣河:“絜矩之道”:超越“文明冲突”之路
罗伯特·贝拉:美国的公民宗教
 
思想与学术
李泽厚: 论中华文化的源头符号
陈   明:原始宗教的演进与儒学理念的形成
赵法生:殷神的谱系——殷商宗教中的神灵世界与信仰精神
任   玥:宽猛相济之道——孔子政治图景中的法治与德治
田广清:从“礼”和“礼治”,看儒家秩序设计中的制度性资源
曾海军:教化与权力,或者天下观念与民族国家
周   枫:自由主义的道德处境
 
古典新诠
 董慕达:情感与思维的位置:论古文献中的“肝情”
 
天下儒学
尤西林:原始儒学团契传统与法住人文活动
袁尚华:当代儒学的扭向:从知识向生命回归——简介霍韬晦先生对当代儒学发展的贡献
 
编后记
 
 
 
14、《原道》第十四辑(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热点访谈
孔诞、儒家与中国文化:从教师节谈起——李泽厚先生访谈录
儒学、儒教与文明对话:儒教的人文主义理解——杜维明先生访谈录
 
儒教问题
陈   明: 对话或独白:儒教的公民宗教说札记
唐文明:中国语境中的儒教与世俗化问题
李向平:儒教是教非教的再讨论
陈   勇:关于儒教争论中的方法论问题
陈   赟:鬼神、文化生命与存在方式上的远方——儒教祭祀精神
阿里木:儒家,儒教对中国伊斯兰教的影响
 
思想与学术
白彤东: 一个儒家版本的有限民主
季蒙、程汉:道与政:中国政治的发生
林   航:仁学实践理性
陈乔见:两种个人主义——西方与儒家
陈志武:对儒家文化的金融学反思
孔令凤:复古思潮中的青绿山水
黄玉顺、杜霞:儒学与现象学的分野——关于《生活儒学导论》的对话
 
对话与评论  
周桂钿、谢文郁:寻找合理性——一场即兴的对话
干春松:化解传统与现代的紧张——评陈来《传统与现代》
 
古典新诠
杨儒宾 :技艺与道——道家的思考
王    珏:儒家思想中孝的身体性维度
 
天下儒学
王    利: 文化体认与信念伦理——从一耽学堂看中国文化建设
 
◆ 编后记
 
 
 
15、《原道》第十五辑(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热点与对话
李泽厚陈来等: “儒学第三期三十年”座谈
蒋庆、赵汀阳、陈明:关于汶川抗震救灾的思考
 
思想与学术
姚中秋: 论自由主义的保守化
陈   明:儒家思想与宪政主义
陈家琪:为政之道在“正名”
赵毅衡:如何把韦伯切成两半——新儒家与“继发型资本主义”的伦理价值
袁德良:中国古代士大夫政治文化传统管窥
邓曦泽:南辕北辙的现代古典学 ――以“中国哲学”为例
邹晓东:殷周之变中的宗教观念革命:天人关系之争
徐湘霖:从“觉知”看阳明心学的内观工夫
 
古典新诠
黄   勇: 程颐对《论语》8.9及17.3的哲学解释
任   澎:从“吾与点也”到“颜渊问仁”——《论语·先进》“侍坐”章小议
张理峰:以道观之:“自然”的双重维度 ——对《老子》“自然”观念的再思考
 
天下儒学
余樟法:无相大光明论
 
读书与评论
迈克尔·莱文森: 贝淡宁著《中国新儒家》简评
谢文郁:李泽厚的“吃饭哲学”读后
肖自强:在“个体命运”与“人性情感”之间 ——李泽厚三种近著读后
 
编后记
 
 
 16、《原道》第十六辑(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儒教问题
陈彦军: 儒臣与神明:儒教视域里的萧太傅信仰研究
陈进国:中华教:当代儒教的三种实践形态
王庆新:孝道与儒家的超越概念
王   正:殷商中叶上帝宗教之困境与人文德性之初现——《尚书·盘庚篇》的思想史考察
姜志勇:前孔子时代之“德”观念——中华民族“德”观之起源与演变
 
思想与学术
陈弘毅:儒家与民主宪政——从1958年《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谈起
姚中秋:书牟宗三《中国数十年来的政治意识——寿张君劢先生七十大庆》文后
邓曦泽:面对问题本身:问题、方法与效用——《论六家要旨》的启示之一
宋大琦:欲与仁
杨万江:封禅传统:政治天命观及其前景——《纪泰山铭》解读
陈   明:胡宏思想的逻辑与意义——从朱子对《知言》的批评说起
 
对话与评论
王学典: “八十年代”是怎样被“重构”的——若干相关论作简评
任   峰:左右开弓:近期儒学思维的经世之彀——以贝淡宁的论述为个案
闫   恒:当代中国自由主义者的宗教迷思
谢文郁:中西哲学真理观比较:孰是孰非?
尤陈俊:作为立法者的政治儒学?——《政治儒学——当代儒学的转向、特质与发展》读书札记
齐义虎:无用之用是为大用——评《儒学的时代价值》
王   堃:文化:洞见与困惑——评陈明《文化儒学:思辨与论辩》
萧   瑶:陈明批判——《文化儒学:思辨与论辩》札记
 
编后记
 
文章来源:《原道》文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