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新闻
期刊搜索
关键词
主办单位
重点研究基地 孵化一流学术
时间 : 2011-01-10 17:07 来源 : 作者 :   点击 :

             重点研究基地孵化一流学术

 

编者按

  重点研究基地经过十年建设,在咨政服务、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术交流和信息资料建设、科研体制改革等方面都取得了社会瞩目的成绩,整体科研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居于国内领先地位。

  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以下简称“重点研究基地”)建设计划实施已经有十个年头了。目前,全国共建成重点研究基地151个。2010年5月,教育部公布了重点研究基地第二次评估结果,共有25个重点研究基地获得优秀。2010年11月,教育部社科司在北京召开了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十二五”发展规划暨重大项目评审会。十年来,这些重点研究基地取得了哪些成绩?面对哪些挑战?未来将在哪些方面取得更大突破?带着上述问题,记者走访了教育部社科司。

  《中国社会科学报》: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已经有个十年头了。请问成立重点研究基地的意义何在?

  教育部社科司:重点研究基地建设计划是教育部贯彻落实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精神,促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重要举措。

  当前,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关键阶段,国际国内形势的新变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提出一系列新课题、新任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迫切要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创新科研管理和组织形式,开展跨学科合作,建立开放合作的学术交流平台,提升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回答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综合能力。重点研究基地的成立正是担负时代赋予重任的重要举措。十年来的建设证明,重点研究基地坚持以制度创新为动力,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问题为主攻方向,以出成果、出人才、追求学术创新和国际声望为目标,以加强国际学术交流、资料信息网络建设和加大科研投入为手段,凝练学术方向,汇聚学术队伍,构筑学术高地,有力推动了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跨越式发展,实现了重点研究基地设立的初衷。

  《中国社会科学报》:教育部社科司对重点研究基地进行了两次评估。请问评估的依据和意义是什么?成为一个优秀基地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教育部社科司:重点研究基地评估按照质量导向和分类指导的原则,经综合分析和评价,确定了优秀、合格和未通过名单。始自2009年下半年的这次检查评估,有效激发了重点研究基地的内在动力,保障了重点研究基地的可持续发展,对于保持重点研究基地的先进性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认为,要想成为一个优秀的重点研究基地,首先要具有一流的学术研究机构,有创新性标志性的科研成果;其次要能够发挥全国性开放性交流平台的作用,能够引领和带动全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整体水平的提升;再次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要形成一支老中青结合、结构合理的科研团队,能够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层次专门人才;最后要坚持制度创新,有效整合科研资源,充分发挥科研组织创新的示范作用。

  《中国社会科学报》:十年来,重点研究基地在推动人文社科研究方面取得了哪些显著成绩?

  教育部社科司:重点研究基地经过十年建设,在咨政服务、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术交流和信息资料建设、科研体制改革等方面都取得了社会瞩目的成绩,整体科研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居于国内领先地位。

  一是充分发挥了思想库和智囊团作用。十年来,重点研究基地向中央、省部级单位提供咨询报告、政策建议近4万份,获得中央领导同志批示或被省部级以上部门采纳的有2155份。在迄今44次第十六届中共中央政治局、22次第十七届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中,共有18次、19位重点研究基地成员参与讲解。9个法学重点研究基地参与了《民法典(草案)》、《物权法》、《环境保护法》、《刑事诉讼法》等上百部法律的起草修订工作。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承担了世博会“中国馆展示概念框架内容深化研究”等项目,为世博会总体创意策划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是已成为产出丰硕成果的学术平台。十年来,重点研究基地在国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086篇;以基地名义出版学术专著9755部,其中在境外出版204部;获教育部全国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272项,占获奖总数的1/3;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19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183项,分别占到这两类项目总量的53%和78%;基地支撑学科中有119个被列入国家或省级重点学科。有130余名基地成员参与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核心教材的编写,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首席专家均来自重点研究基地。基础理论研究领域取得了一批填补空白的标志性成果。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的《中国文学编年史》(18卷本),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完整、涵盖古今的中国文学编年史,被誉为“中国文学史界的长城”。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与美国哈佛大学等合作研制的“中国历史地理信息系统”, 使中国内地各省从秦朝至1911年间一切与历史地理相关的中国史料实现了快速、准确、清晰的显示。

  三是已成为高端人才培养的摇篮。目前,重点研究基地共有人员5000余人,其中,89%为教授、副教授,72%拥有博士学位;重点研究基地的长江学者、新世纪人才分别占这两类人才计划人文社科总数的71%和55%。十年来,重点研究基地累计培养博士研究生23000多名,近百篇论文入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占全国文科优秀博士论文的70%,开发新课程1000多门,其中上百门入选国家级精品课程。

  四是已成为对外学术交流的重要窗口。十年来,重点研究基地与国外300多所高校和1520余所权威学术研究机构建立起了良好合作关系。共举办国际学术会议1055次,近万人次出境(含港澳台地区)参加了各种国际交流活动,扩大了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国际影响。

  五是已成为专业的信息化和数据中心。90%以上的重点研究基地建立了外文网站(页),85%左右的重点研究基地建立了各种专业数据库、基础数据库。中国人民大学民商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创办的中国民商法律网,成为最具规模和优势地位的民商法研究学术平台。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的《中国古代文学史》电子史料库,是国内第一套超大规模古代文学作品全文检索数据库。

  六是发挥了强大的辐射示范效应。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参照重点研究基地模式,建立了省级重点研究基地400余个,许多高校建立了校级重点研究基地。一个以“985工程”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为顶端、重点研究基地为核心和支撑的“金字塔”型的高校科研创新体系已初步形成。

  《中国社会科学报》:从目前的发展来看,重点研究基地存在哪些具有普遍性的问题,未来面临的主要挑战是什么?

  教育部社科司:在肯定取得的成绩的同时,重点研究基地的工作也存在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的地方。例如:需要进一步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实际需要,通过改变观念、管理创新、加大投入等措施增强重点研究基地可持续发展动力;需要进一步扩大开放性,凝聚全国优势研究力量,更加充分地发挥高水平研究平台作用;需要进一步加大高端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促进形成高水平创新团队;需要进一步优化布局和结构,促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创新平台体系的完善;需要进一步提高辐射力、影响力,更好地发挥重点研究基地的引领示范作用和在“走出去”战略中发挥先锋作用;等等。

  《中国社会科学报》:我们了解到,目前各重点研究基地都在研究制订“十二五”发展规划。未来,教育部在对重点研究基地的发展规划上有怎样的打算?对重点研究基地的发展提出了怎样的要求?

  教育部社科司:“十二五”期间,重点研究基地将按照“巩固(成绩)、深化(改革)、提高(质量)、创新(发展)”的要求,强化分类指导和管理,突出学术特色,提升学术优势,打造学术品牌,力争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一是突出问题导向,服务2020年国家发展战略,以研究和回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重大问题为主攻方向,推动重点研究基地与中央和地方政府部门开展实质性、高水平合作,力争形成一批有重要影响的国家级“智库”。

  二是发挥高校基础研究雄厚的优势,瞄准国际学术前沿,拓展研究广度和深度,有计划地长期、持续推进若干基础理论领域研究,力争形成一批具有重大国际学术影响的基础研究高地。

  三是支持新兴交叉问题研究,鼓励创新学科、创新学派、创新方法、创新团队,加强文科实验室建设,推动实证研究和方法创新,力争形成一批新兴交叉问题研究的“孵化器”。

  四是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遵循教育和人才成长规律,改进人才培养模式,打造哲学社会科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平台。

  五是发挥全国性学术平台的优势,着力加强社会调查数据库、统计分析数据库、基础文献数据库、案例集成库等专题数据库建设,力争形成一批国家级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数据和信息中心。

  六是全面增强国际参与能力、国际对话能力和国际学术影响力,积极探索在海外合作设立研究机构,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中发挥先锋作用,成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窗口。

  七是进一步深化科研体制改革,创新发展模式,提升开放水平,使重点研究基地成为创新现代科研制度、服务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和创新大学文化建设的“改革实验区”。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12月23日1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