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新闻
期刊搜索
关键词
主办单位
紧扣学科内涵与竞争优势 推动一流学科建设
时间 : 2018-04-02 23:03 来源 : 南大新闻网 作者 : 孙建军  点击 :

[加快“双一流”建设思想大讨论]

紧扣学科内涵与竞争优势推动一流学科建设

作者:孙建军



随着中国大学逐渐走向全球学术研究和高等教育的中心舞台,以世界一流大学为标杆、以得到世界学术共同体充分认可和社会广泛认同为基础的一流学科建设,成为中国一流大学的历史使命与建设目标。双一流建设也是今年两会的焦点议题,关于一流大学建设的功利化取向引起了代表们的广泛担忧。而在学科建设的具体实践和推动过程中,国内学科建设的“锦标赛制”与短期滚动激励建设模式,使得很多高校绕开学科的内涵抢人头、抢帽子,也确实给部分竞争激烈的、人才流动性大的学科,带来了挑战和忧虑。

一流大学是以一流学科为承载主体,以一流学科建设推动一流大学建设的方向是正确的,没有一流学科的支撑,一流大学只能是空中楼阁。而当前的学科发展环境,又具有开放竞争的特征。在这样的环境中谋划和实践一流学科,需要从“心力”、“脑力”和“体力”三个层面对学科发展整体考虑:“心力”即格局,强调对具体学科开放竞争格局的认知;“脑力”即谋略,强调深入地分析学科发展的有效路径;“体力”即执行,强调严格、务实地执行学科发展中的关键环节、关键问题。

一流学科一定是以国际视野和国际标准来谋划学科发展,尤其是人文社会学科需要在国际上更加积极自信地交流与展示。这一点与单纯地争排行榜、争先进位的方式有很大不同,现在需要有学科的本质内涵提升、标杆是国际视野。同时,不仅要看,还要干,有时间表、有阶段性目标、有工作紧迫感。在现阶段,国内精英学科应该有足够的自觉和自信。

一流学科应该回归学科和大学教育的本质。学科的自身建设必须依托于学科、人才与资源,厚实的学科积累、一流的师资力量与充沛资源支撑是学科发展的内在要求。人才和平台资源是学科的内在驱动力,而学术声誉、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是学科影响力的多元表现。学科建设的成绩不仅需要写在学术科研的高峰之巅,也应该写在服务社会的方方面面。在回应社会的重大需求中,南京大学应该凝练大学科、大工程的竞争力,需要有学科群、学科协作、学科梯队的领域意识,作好写在祖国大地上的这篇文章。

一流学科需要强化学科危机意识,充分利用好自身优势。开放竞争既包含开放流动与涨落波动,也包括学科内涵本身的融合与裂变,既有的学科格局一定会被动态地改写。学科建设没有永远的领先者,一定会有尺长寸短、相对优势。在学科规划和建设中,一是应该加强对核心资源和关键要素的建设与争取,比如基础科研设施、人才、学科平台;二是要发挥自身优势,塑造自身的独特性。

在大科学、大工程时代,如果不能集中力量突出优势,不能沉淀到原始创新活动的推动,不能布局到未来的应用场景,也很难在将来“学科锦标赛”中再次胜出。围绕优势学科布局、围绕重大工程攻关、面向未来战略储备,都应该纳入一流学科发展路径。一是需要体现学科与优势方向培育的层次性,这种层次性不是简单的差异化,而是根据重要性、紧迫性、可行性来分类培育;二是南京大学的优势学科、学科优势方向应该有持续性,自身的能力建设上有前瞻性与梯次能力。可能短期可以通过错位竞争、指标化补短来应对学科竞争中的动态性和波动性,但长期来看,优势学科一定是学科整体建设的引擎和基石。在这种情况下,学部制也是综合性大学的一种备选方案,但也有实施风险。学部制可以解决大类培养、跨学科研究、资源共享共建以及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求,也能在重大科研攻关、创新成果转化、智库建设等领域中发挥协同与综合优势,精简和提升行政队伍的工作效率。

最后,学科发展的建设是长期、系统工程,在发展过程中容易掉入两个误区:一是学科规划不能一以贯之地落地实施,学科发展中的短期“诱惑”把持不住,最终难见“高峰”;二是学科建设项目亮点与内涵提升的平衡,应试建设多,内涵建设少,时过境迁,学科建设并没有转化为发展实效。

所以,学科发展定力与学科发展的长效机制是学科建设一线中,必须落到实处的抓手。将学科建设作为学院发展的首要工程,是集中精力发展学科的基础。在具体的执行过程中,还需要在学科发展的具体落地中敢于面对根本性问题的勇气,多问几个“究竟”:比如学科的活力和实质增长点究竟是什么?青年骨干教师和优秀博硕士的贡献和执行力究竟能不能提高?究竟能不能将学院资源流转到这部分优质生产力上?优质生产力不仅包括“帽子”教授,还包括具有实际产出和贡献的师生群体,学院需要在学校已有的制度框架下对领军教授、优质生产力更好地进行团队搭建和孵化。


原文出处:http://news.nju.edu.cn/show_article_1_48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