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新闻
期刊搜索
关键词
主办单位
洪银兴:南京大学“双一流”建设的“生产力标准”
时间 : 2018-04-02 23:05 来源 : 南大新闻网 作者 : 洪银兴  点击 :

[加快“双一流”建设思想大讨论]

南京大学“双一流”建设的“生产力标准”

作者:洪银兴



南京大学是所有南大人的大学,所有南大人都从心底里关心学校的发展。我在南京大学担任党委书记十多年,离开学校领导岗位也快四年了。对于南京大学未来发展,尤其是“双一流”建设,我既有做学校领导的体会,也有作为一名普通教师的一些想法。

南京大学入选世界一流大学建设A类高校,15个学科入选一流学科建设名单,获得国家的肯定,是全体南大师生员工多年来共同努力的结果,这个结果来之不易,我们要珍惜它,更要发展它。

首先,我们要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理念。学校关于“双一流”建设工作的大讨论,我认为重点要放在“创新”和“发展”上。南京大学能发展到今天,就是靠创新,靠解放思想。当年,南大在曲钦岳校长的领导下,创新评价机制,率先与国际接轨,抓SCI评价标准,出了奇兵,一下子就提高了南京大学的知名度。这就说明,不管我们处于何种逆境之中,只要坚持创新和发展,所有问题都能迎刃而解。现在南京大学在学科建设、队伍建设等方面上确实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还是要靠发展。我认为,学校的领导和师生员工都要有一个共同的理念,就是在改革开放中形成的“生产力标准”的理念。当年邓小平同志提出“生产力标准”问题,今天看来,对南大来讲非常重要。学校抓了很多方面的工作,一旦学科评估的结果不理想,实际上就在校友、老师、同学那里把我们所有的工作都否定了,因为学科发展水准就是南大的“生产力标准”。所以,如果学科建设不能一抓到底,不能够集中精力抓学校的发展,最后,都会在“生产力标准”上反映出来。现在我们学校有各种各样的条条框框,“生产力标准”就是要求改革,按照双一流大学建设的要求,改革不符合发展的体制机制。

中央一直在强调要全面深化改革,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我认为,我们要真正解决发展问题,还是要推动改革,在体制上需要创新,调动师生员工、各级领导的积极性。比如说,我们要争取更多的国家项目,争取更多的社会支持,这些都需要我们的教师去争取。据我了解,现在在科研经费管理上条条框框太多,资金使用受限较多,教师申请项目的积极性较低。如果拿的经费使用限制太多,谁还愿意去申请。在这个问题上,我认为一定要有创新发展的思想。在不违反国家制度、原则、规定的前提下,改革管理方式,给我们的教师放开手脚,使他们有更高的积极性去争取更多的项目,参与社会的发展。同时,我们要想方设法调动学校各级领导的积极性。我对学校的教师和各级干部的政治思想作风可以说是绝对信任。我认为应该要在信任的氛围下,让各级领导干部放手抓发展。只有让大家都放手抓发展,我们学校才能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克服各种矛盾。不发展,所有矛盾都会产生;发展了,所有矛盾都能克服。这次学科评估,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也是要求我们坚持生产力标准。

第二个问题是关于学校建设。从这次学科评估的情况来看,我的体会是,当年我们历届抓的几个问题要坚持,一是“学科建设为龙头”,二是“队伍建设是关键”,三是“人才培养是根本”。从南大的发展来讲,就是下功夫抓好这三个方面,缺一不可。

这次学科评估的结果向我们证明,南京大学发展的生命线就是学科建设。在学科建设要以优化升级为导向。我们过去可能也有不足的地方,我们过去一直讲南大没有和其他大学合并,我们只能走“小而精”的道路,但是我们的学科建设却走了一个“大而全”的道路。当时,我们立足综合性大学的建设,希望在学科建设上更全面。实际证明,学科建设需要一定周期,要有历史,有沉淀,有人才,不是今天设立,明天就建设起来了。我认为,在“双一流”建设中间,我们应该将一流学科作为龙头来抓,将部分学科做一些调整,充实到相关的需要发展的学科中去,握紧拳头,抓住重点,这对于南大的长期发展有益。当然也需要培育一些对未来发展有战略意义的新兴学科。

学科建设是龙头,关键在于队伍建设,两者紧密相关。我认为队伍建设应以激励为导向。要在严格进人标准的前提下适当放宽编制。现在大家说南大的问题就是因为没有合并其他高校,实事求是来讲,从我与蒋校长搭班子到现在,每一任都为合并其他大学作努力,但是事与愿违,由于环境与各个方面的原因,都没有成功,这并不是南大一方可以做成功的,这要能够获得上级批准,对方也要愿意。未来南大和其他大学合并的机会我们不能放过,但我在这一方面信心不足。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能与其他大学合并,可不可以把它们的优势学科吸引过来,这个工作我们能做,但是并不容易。可行的路径是,队伍扩容。现在我们各个学科都是同其他专科大学竞争,人家是全校搞一个专业。比如我们的大气科学过去一直都排第一位,无论是院士数量还是头衔教授的数量与兄弟高校相比始终排名第一,但由于人员总数有限,在与专科大学竞争中处于劣势。我认为我们要适当放宽优势学科的人员编制。我们过去强调内涵式发展,不等于说我们不要增加队伍,不要扩大编制。现在南京大学处于前列的学科编制都太紧,我认为队伍建设上首要就是在严格把关的基础上,适当放宽优势学科编制,适当增加人数,吸引更多人才。

在增加编制、招揽人才的同时,要增强学校的吸引力。我们过去的吸引力不够,现在情况有了改进,头衔教授的待遇有了很大的提高。我们学校也应建立机制,创造条件,将好苗子、青年骨干吸引来、留下来。如建立类似“登峰计划”之类的人才激励计划,在没有头衔的年轻教师中设立中青年骨干,使更多的人才脱颖而出。

队伍建设上,还要思考怎样增强南大人的影响力、话语权,把我们有影响力的人才“推一把”。过去我们一直谈怎么增加南大人在各级评估机构中的数量,南大人不仅要更多参与政协、人大,还要让各种学科评估委员会里有更多的南大声音。学校党委、校长要做好这方面的工作,将南大人才推到有发言权的工作岗位上,让学校有分量的专家学者能在学科评估机构中间发声。无论是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还是社会科学的评审委员会,各类评审机构都要有更多的南大人、更多的南大声音。学校要有专门的机构研究、做好相关工作,采取各种政策服务好人才的发展。

洪银兴教授谈“双一流”建设 (佘治骏 摄影)

总的来说,我们每一届领导做的工作,都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我觉得每一个领导干部都要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我们能为南京大学的历史留下些什么?这是我们的使命,不要因为怕出事情而在做事时缩手缩脚。学校要为做事的人建立容错机制,使各级领导敢于做事,敢于承担,为南京大学的未来多想些办法,多做些事情,多一些历史的担当。这也是我离开学校领导岗位之后的肺腑之言,希望我们南大的未来越来越好。(作者为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原党委书记、著名经济学家洪银兴)


原文出处:http://news.nju.edu.cn/show_article_1_48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