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新闻
期刊搜索
关键词
主办单位
祝世宁:江苏创新发展和高校“双一流”建设应互促共赢
时间 : 2018-04-02 23:10 来源 : 南大新闻网 作者 : 祝世宁  点击 :

[加快“双一流”建设思想大讨论]

江苏创新发展和高校“双一流”建设应互促共赢

作者:祝世宁


党的十九大以后,从中央到地方对创新发展都更加重视。江苏经济发达, 科教文资源丰富, 在科技创新、高层次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方面一直走在全国前列, 是我国科技创新的”高地”。江苏的高校也正承担着在江苏大地上推进具有中国特色的“双一流”大学的建设使命。结合江苏的经济和教育发展的基础和实际情况,我认为江苏的创新驱动发展和高校“双一流”建设可以在新形势下相辅相成, 互促共赢,共同在江苏科技创新的”高原”上构筑起创新”高峰”。为此可以在如下几个方面形成合力

加快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规划与建设。现在国家对科技创新中心的创建非常重视,上海张江、合肥、北京怀柔的三个国家级科技创新中心已经获批,深圳、武汉、成都、广州、西安等城市也在积极创建。国家科技创新中心是代表国家水平的科技竞争平台,是一个地区科技能力和发展水平的“地标性建筑”。高水平的科技创新中心能汇聚世界一流科学家,具有突破重大科学难题和前沿技术瓶颈,带动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江苏如果能够在打造国家级的科创中心方面有所作为,通过努力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那么对于汇聚一流人才和一流科研资源、构建区域创新体系,作用非常巨大。江苏科技资源丰富, 经济实力雄厚, 是具有最多一流高校、一流学科的省份之一, 完全具体创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的基础和条件。而国家級科创中心的构建也需要充分依托江苏的一流高校和一流学科的优质资源, 汇聚那里的成果与人才。反之高水平科创中心的创建也必会提升江苏高校的学科水平, 促进不同高校、不同学科之间的交融, 激发创新思维与活力, 从而推动江苏的创新发展。

打造一批高水平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目前情况下科技成果转化成产品需要有相应的研发与转化平台,在这方面,江苏已经做了一些探索,例如,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 该院自创建后在江苏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为了加速推动江苏的创新发展, 政府和各职能部门对平台建设还要更多的给予关注, 包括在体制、机制和政策层面上。比如,我们江苏缺少自己的标志性的有全国乃至全球影响的品牌。我们引进了像紫光、台积电等很多大的企业,通过消化、吸收再创新,这些龙头企业对我省的创新能力的提升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也促进了江苏的GDP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但是从江苏省自己孵化出来又落户江苏的知名高新技术企业似乎还不多见, 江苏高校科研成果落户江苏的比例不高。据统计, 在深圳落地的清华大学研究院孵化了近1500多家企业、培育了20家上市公司,这样高效的创新平台在江苏还是比较缺乏的。江苏有很多的一流高校与一流学科, 其中分布着许多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中心。如何将这些资源整合到江苏的创新平台上去,把基础研究的成果真正转化为经济建设的新动能、现实的生产力, 仍需要探索和研究者。在新时代的新形势下,怎么来构建水平高、体制新、机制活的成果转化平台, 完善、落实好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 吸引高校教师与科技人员参与, 最大限度地调动部门和科技人员的积极性等问题仍需要探索和深思。

更大力度汇聚各类人才。大学汇聚着不同的学科, 也是人才聚积和培养的基地, 江苏的创新发展, 创新创业需要大批的高素质人才。不过据统计,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高校的毕业生留在南京工作的仅约占三分之一,很大一部分人才, 特别是最顶尖的人才还是流向北上广深等经济发展更活跃的地方。相比较而言,武汉对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学生的吸纳力却高达60%。如今,全国不同地区、城市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你追我赶、百舸争流。人才争夺战也随之日益激烈。如何留住人才,吸引人才, 尤其是一流人才,要引起管理层高度重视。这一方面要“筑巢引凤”, 通过高水平一流大学的建设, 汇聚各类人才,使其成为江苏人才的蓄水池和充电站。同时也要完善人才政策,优化有利于各类人才成长的机制。通过高校“双一流”建设, 留住本地的一流人才,吸纳全国、全球的一流人才。现在江苏的很多成果转化项目来自省外, 本地高校和研发机构参与与发力不够,这既有自身的问题, 也有政策导向的问题,外来的和尚好念经。江苏不但要会吸纳全球创新成果, 也能产出自己最好的原创性成果。江苏要做原创成果、原创思想、原创技术的输出者。而这一切都取决于人才,特别是领军人才。一流高校与一流学科的人才集聚效应以及如何发挥好江苏高校在创新驱动发展, 增新动能方面的作用值得重视。

营造更好的创新环境与文化。人才成长需要环境与文化,创新也需要政策扶持。无论是引进人才, 还是培养的人才, 无论是地方, 还是高校, 要做到人才能留得住, 能扎下根, 需要相应的激励措施, 需要机制和政策的配套与完善。要为科技人员创新创业做好制度、政策上的设计,营造好让创新人才在江苏能够安心工作、发挥自己主观能动性的优良环境。虽然如今创新创业的氛围不错,但落实到执行层面还是有很多细节需要梳理,比如说职务发明的归属、国有资产的处置等。鼓励科研人员创新创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习总书记、李克强总理在各种场合都有非常清楚地阐述,各级政府部门、机构应当在狠抓落实上下功夫。目前的许多政策、规定不配套, 因此一到落实的时候,就遇到诸多的问题,没法形成“组合拳”。这些问题,需要政府来出面协调, 各个职能部门也要承担起各自责任。切实落实好中央精神,打消科研人员的顾虑,才能真正激发他们创新创业的积极性。江苏高校的“双一流”建设也要将创新思维和创新文化的打造与人才培养融为一体,为有利于创新的制度设计和政策制定提供理论依据和思想支持。

祝世宁院士谈“双一流”建设 (佘治骏 摄影)

高校“双一流”建设与江苏创新驱动发展要实现互促共蠃。江苏高校众多,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一批高校都在努力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高校“双一流”建设不可能通过闭门造车, 就能自我完善, 就能实现国际一流。现代大学关注社会的发展, 也承担着更大的社会责任。江苏高校应该把“双一流”建设跟江苏科技强省、创新驱动发展结合起来。江苏发展既要重视外来资源, 更要用好本地资源, 把高校中广大科研人员的创新能力和积极性留在江苏、用在江苏。希望江苏能利用江苏高校“双一流”建设的契机, 与各类高校协同, 将高校的学科建设、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江苏创新驱动发展融为一体, 实现相辅相成、互促共贏。高校是原始创新的发源地、高端科技人才的集聚地,理应与地区发展形成目标互促、任务相融,理应为国家和地方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支撑服务。期待江苏能涌现出更多世界一流高校、世界一流学科, 期待江苏的各类高校在争建世界一流的过程中不但在全国位于前列, 也能成为建设 “强富美高”新江苏的一支生力军, 推动江苏创新在“高地”上构筑“高峰”。(作者为中科院院士、南京大学教授祝世宁)


 原文出处:http://news.nju.edu.cn/show_article_1_48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