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动态
期刊搜索
关键词
主办单位
薄洁萍:聚焦“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不能承受之重
时间 : 2010-05-23 11:22 来源 : 作者 :   点击 :
聚焦“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不能承受之重
本报记者薄洁萍 发布时间: 2010-05-18 04:18 来源:光明日报

    对于那些从定量数据中得出的定性结论,总是取决于其应用中的智慧。——加菲尔德

  科学计量学指标并不是要取代专家,而是为了能够对研究工作进行观察和评论,从而使专家能掌握足够的信息,形成根据更充分的意见,并在更高的信息集成水平上更具

有权威性。——R.鲁索

  只有当人们对文献计量学指标的自身缺陷有了足够的认识时,也只有在这些指标与其他更多的定性评价信息相融合时,文献计量学指标才能成为科研绩效评价的有效工具。——H.F.墨德

  近来,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2010-2011年度《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目录公布后,学术界掀起了新一轮对引文数据评价功能的质疑和争论。可以说,从12年前“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以下简称CSSCI)在中国落地起,这种质疑和争论就没有停息过,而且越来越激烈。那么,一个被用于检索人文社会科学论文收录和文献被引用情况的信息查询系统,何以一次又一次被置于众人瞩目的风口浪尖?一个原本用于文献分析和研究预测作用的科研工具,何以被当作衡量大学、科研机构、学术期刊和学者学术水平的最重要甚至是唯一的评价尺度?由此,期刊的命运、学者的职称评定、各大学的排名和影响力,都和CSSCI的发布数据紧密地交织在一起。

  CSSCI何以具有如此大的魔力?

  何谓C S S C I?

  CSSCI是“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的英文缩写,由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开发研制。它采用数据统计的客观指标,从文献计量学的角度为学术成果评价提供参照,揭示科研成果的实际影响力,是科研工具性质的引文数据库。所谓引文,是作者要告诉读者在自己的作品中哪些观点、资料等来源于他人文献,其本质是区别他人与自己的研究成果。引文索引就是将分散在众多期刊论文中的引文汇集起来,通过对引文的统计与分析,解答哪些作者的什么文献被引用了,被引用了多少次等问题。利用这些统计数据,学者可以跟踪某一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寻找某一研究领域的重要研究机构和学者;通过分析寻找某一研究领域的学术史,预测未来可能产生的学术热点等。因此,引文索引的主要功能是进行文献检索和科学研究关系的分析,是为科学研究与发展提供文献资料的重要检索工具,同时不可避免地延伸出一定的评价和推介功能。

  但是,因为并不是所有的文献都值得被索引,也并不是所有的引文都有价值,因此,国内外引文索引都是精选一部分来源文献作为统计源,以期刊为统计源是国际惯例。根据20世纪30年代发现的布拉德福文献分散定律,大约20%的期刊登载了某个学科或领域的80%最具影响的论文。据此,CSSCI就从中国正式出版的约2770种学术期刊中精选出作为数据统计源的来源期刊500余种,将来源期刊上的引证文献和被引用文献标引出来,输入计算机,形成引文索引数据库,每年6月将上一年数据上网以供研究者使用。

  但耐人寻味的是,这一检索功能迄今却很少被学术界所利用。记者曾就此向一些学者问询,得到的回答几乎都是从来不用CSSCI的检索功能。原因或者是编制者介绍不够,或是用户不大了解,或者认为它所收资料不够全面,或者觉得检索中的某些成果质量不太可靠。显然,这些不是原因的全部。我们知道,一些有经验的学者在读一篇新的论文时,往往最先看的就是该文的引文注释,因为它能告诉读者,作者研究的起点和可能达到的研究深度与高度,继而可以大致判定该文对学术进展能否具有贡献。CSSCI的方便之处在于不仅能提供某一篇而且能集中提供某一类论文的研究进展情况,因此,它理应成为信息时代研究者不可或缺的良友。但CSSCI的这种最基本的作用在研究实践中并未真正发挥,其原因不能不说与学术界急功近利的风气以及对CSSCI的误用有关。

  谁赋予了CSSCI魔力?

  CSSCI现在是继“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和“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之后,第三个被学术界、期刊界和管理部门用以评价他者及自我的指标体系。与“核心期刊”相比,CSSCI有着诸多不同,比如在选刊指标上,核心期刊采用的是包括具有较强主观性指标在内的综合指标,而CSSCI采用的则是单纯的与引文相关的客观指标体系;在更新频率上,核心期刊每四年更新一次,而CSSCI则每两年就更新一次。所以CSSCI显得更为客观和贴近科研,因而近年来更为众多高校与科研机构的管理部门所青睐,也为学者们所关注。

  但问题是,如果期刊单纯因为希望能被CSSCI收录、以便更广范围地展示其刊登的优秀论文,如果相关部门能合理地使用CSS-C I 的评荐功能,C SSC I似乎也不会成为让大家顶礼膜拜、趋之若鹜的东西。显然,CSSCI的正常功能被人为地遮蔽了,而其附带的评价功能则被无限度地放大了。究其原因,关键在于,在当前学术界自主性评价地位不强、评价制度不完善的情况下,各科研和教育主管部门、各高校简单地把来源期刊与优秀期刊划了等号,把期刊评价等同于论文评价,把引文数据、来源期刊作为论文评价、期刊评价、作者评价、学术机构评价的最重要甚至唯一的标准,所谓“以刊评文”愈演愈烈。正如有学者无奈地指出,我们的管理和评价机构把CSSCI当成评价标准来评价和衡量学者的成果等级,迫使学者们不得不唯其标准马首是瞻。

  如此一来,一方面各期刊千方百计想登上来源期刊目录排行榜,为此有些期刊不惜使用各种手段追求被引用次数、影响因子,甚至出现人造数字,使得原本作为科研服务者的CSSCI,却变成科研的“指挥棒”。就此,《云梦学刊》主编、研究当代学术史的学者余三定不无忧虑地指出:“变态的‘CSSCI崇拜’,造成了学术评价、乃至整个学术活动中‘只认衣裳不认人’的严重弊端。本来是为探索真理,追求真理为唯一目的的学术研究,被异化成主要是为了迎合评价体系、追求评价指标的行政行为。长此下去,只能是真正的学术和真正的学者越来越受伤害。”

  而另一方面,在中国“落地生根”不久的CSSCI本该需要一个从生成到成熟的自然过程,但未及长成却已成为学术评价的“指挥棒”,其指标体系的每一项哪怕微小的改变,都会牵一发而动全身。而CSSCI原始阶段比较粗放的按一级学科评选来源期刊的做法一直未能有效地改变,这就使得不是所有有影响力的学术期刊都能在CSSCI中找到自己恰当的位置,所以其公信力难免不引起人们的质疑。

  很明显,这里存在着如何正确看待和使用CSSCI的引文数据和来源期刊评价功能的问题。

  CSSCI的回归

  20世纪60年代,美国著名情报学家尤金·加菲尔德创建了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SI),于1963年创办了《科学引文索引》(SCI),之后又将索引的学科范围从自然科学推广到人文社会科学,于1973年、1978年分别创办了《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和《艺术和人文学科引文索引》(A&HCI)。由于人文社会科学具有地区性、民族性的特点,因此中文的社会科学引文索引应运而生。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执行副总裁文森特·卡拉赫认为,SCI,SSCI,A&HCI的“用途有两个方面:一是检索文献,二是为科学评价提供帮助。”“当利用SCI来进行科学评价时,一定要小心,要根据上下文的关系和线索来理解,要理解整个领域,要看它属于哪个学科领域……在不同国家、不同学科,引文行为差异不同。”“从科学评价的角度看,全球很多国家和地区都在将SCI作为一个官方或非官方的评价工具,但它只是学术评价过程中的一个侧面。”这种观点可谓一语中的。

  一直致力于学术评价研究工作的南京大学叶继元教授指出,引文索引的主要功能是进行文献检索和科研文献交流分析,其评价功能无疑是有的,但并非是针对性的、精确的,而是辅助的、有条件的。如果要将主要用于检索和分析的引文索引改造为专门用于评价的数据库,则要对引文的性质和深度进行加工,研制出信息和知识含量更大的数据库,如“引文评价数据库”、“多元指标评价数据库”、“评价专家基本信息、评价意见数据库”等。显然这是一项远比编制现有的简单的“引文索引”更为复杂和专深的工作。而且要强调指出的是,不论编制出的引文评价库知识含量多么高,都是为同行专家评价提供帮助,都不能完全代替同行专家的评价。

  可见,引文数据是帮助而不是代替专家进行评价,数据虽然是客观事物的反映,但它不能说明一切,只能为专家评价提供工具性的辅助。因此,对CSSCI功能的认识,必须回到它的设计者们最初的目的上,即还原它的为科研和学术研究提供独特的文献服务这个层次上。CSSCI的相关机构有责任全面、完整地阐述其引文索引的三大作用,而社会各界要对其评价作用给予恰当的评估,使之回归到它应有的位置。正如有学者深刻地指出,CSSCI对于管理机构以及刊物方面的重要性远远大于学界的评价。而对于学者而言,如果连检索功能都谈不上,那么评价功能就更谈不上了。看来,CSSCI要发挥它的评价功能,首先需要推广并提高它的检索、分析功能。

  学术评价,谁主沉浮?

  无疑,人们对CSSCI的评价作用及所产生的异化现象的关注,反映出学界盼望有一个公正、合理、尽量完善的评价机制来评价学术成果和学术期刊的质量。《学术月刊》总编辑田卫平认为,包括CSSCI在内的各种“核心期刊”评价指标体系,有比没有好,多头比寡头好。当前最需要做的,是如何根据中国学术期刊的实际,科学地设定各项指标参数,使评价机制更完善,促使各类期刊优胜劣汰,步入良性循环;而不是把洗澡水与孩子一起泼掉,又倒退回到过去那种没有评价体系、办刊人自娱自乐、缺乏竞争意识、水平高低仅由上级领导或个别“权威”说了算的境况中。

  针对目前国内把引文工具用于评价工作而引发的争议,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副主任沈固朝教授表示,一把钥匙只能开一把锁,将引文工具当作一把万能钥匙来使用,不仅无助于克服其自身的局限,反而因社会上各种不良风气放大了它的不足之处。按文章数量论酬劳必然导致数据作假、用钱买引文、收取高额版面费等不正之风,这是评价体制中的问题,把它们归咎于引文计量评价方法是不公正的。他呼吁,不要把高引用和高水平等同起来,不要把影响力和创新力等同起来,不要把来源期刊收录标准和科研评价标准等同起来。

  对于CSSCI来说,如上所述,要承担其一定的评价功能,还有许多工作要做。田卫平指出,CSSCI在近年来的运行过程中,显露出了两个问题:一个是指标设计有漏洞,调研工作没有及时跟进,使一些在学术圈内声名狼藉的期刊混入其中。因此,它应该增加“期刊同行评议”的指标予以弥补。另一个是盲目推出“扩展版”,得不偿失。

  记者从南京大学评价中心了解到,目前CSSCI主要存在着如指标的权重问题、期刊分类问题、期刊载文量的计算等问题。据此,沈固朝表示,CSSCI的编制者们也就此进行过认真的探索,甚至在内部有过激烈的争论,并在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不断进行着改进,使之尽可能缩小不足之处。学者们则表示希望,CSSCI要尽可能提高数据的科学性、合理性、准确性、公正性和透明度;相关部门在使用引文数据的评价功能时,应该明智、恰当、合理,并且要将这些指标与其他更多的定性评价信息例如同行专家评议相融合,这样才能发挥引文数据指标成为科研绩效评价工具的有效性。

  而更为重要的问题在于,对人文社会科学成果的评价是非常复杂的工作,作为一种价值判断和历史评判,无法做到完全客观但又必须寻求共识;既要调动和激发学者的积极性、创造性,又要尊重人文社会科学自身的发展规律。因此,现有的任何工具要对一项学术成果作出完全客观的评价都是非常艰难的,都有其不理想之处,CSSCI也是如此,它的缺陷需要多元化的评价方法来弥补。很明显,当同行专家评议难免因主观倾向性太强而遭致人们的诟病时,从国外派生的依靠各种征引索引数据进行的定量评价似乎本可以给大家带来公正客观的希望,但现行的评价体制却使其背负了太多本身所不具有的功能,由此催生的各种学术异化现象和学术不端行为更是给真正的学术研究造成了消极影响。因此,如何建立一个公正合理、科学完善的学术评价机制,如何切实促进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传播、管理、评价的良性循环,依然任重而道远。

声  音

  《复旦学报》黄颂杰主编:

  引文索引在客观上具有某种评价功能,但有很大局限性,决不能夸大。引用率的高低是显示文章的反响和影响,不能简单地与文章的优劣划等号。一般而言,引用大致有两方面,一是资料数据的引用,二是观点、思想的引用。不同学科或不同类型

的论文引用情况的差异度是很大的。比如经济管理、法律、社会学等类文章对数据资料的引用比较多,引用率当然就高。对观点和思想的引用,既包括有新意有创见的,也包括有争议有不同观点的,甚至是有错误的。显然,引用一篇文章的资料数据或观点思想,并不意味着被引用的文章就一定是好。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单位为了提高引用量,作出硬性规定,要求本单位人员发表论文必须引用本单位人员的论文和本单位主办刊物的论文。这种做法一旦蔓延,必将使引用量引用率失去准确性、客观性和公正性,从而也失去评价功能。应当制止一切为达到引用而采取的不正确的办法和手段。改变目前学术评价活动中对引用的过度倚重。

  吉林大学白刚教授:

  学校“逼”作者在CSSCI期刊发论文,作者紧盯CSSCI期刊,CSSCI期刊随之身价倍增,不自觉地由刊发论文的“载体”变成了衡量论文水平高低的“标准”,而由此催生了诸多学术浮躁和出现了一些学术不端行为。这一问题改革的关键,我认为还是在具体管理和评价机构的职能部门。在这个问题上,学者们(特别是高校教师)是被“明规则”牵着鼻子走,要么你“入流”,要么你被淘汰。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蒋重跃主编:

  CSSCI作为检索工具是有价值的,应该使用,但也有局限,它的入选期刊较少,代表性有限;作为评价标准,也有一定的意义,比如,其中以引用率作为统计基础,对于说明文章和期刊的关注度还是有意义的,一般说来,受关注程度高的成果,质量应该是比较高的;但不应绝对化,关注毕竟不等同于肯定,道理是明白的。目前国内教育主管部门为了行政管理和激励学术研究的需要,总要使用某种标准,在没有更好的办法的情况下,使用CSSCI和北大图书馆核心期刊目录等,也是无可奈何之举。尤其是在学术共同体不健全的情况下,类似所谓评价标准也就大行其道了。

  复旦大学邹诗鹏教授:

  学者对于刊物的评价,实际上有两个,一是是否形成了实质性地影响学术界的传统,二是刊物是否对增益学术研究有价值。后一方面是目前国内刊物普遍存在的困境。编辑们似乎过于热衷于“热点”问题了,而且因为刊物在学术积累方面相对偏难竟使得相当一些刊物拒绝这方面的承担。

  中国科学院《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社李醒民研究员:

  而今,学术界“人口”暴涨,学术泡沫漫天飞舞,学术垃圾遍地堆积,平庸之作充斥学术刊物,把少数真正有价值的论著淹没在汪洋大海之中,严重阻碍学术进步。眼下学术界亟待“精兵简政”和“计划生育”,没有必要逼迫无心思或无能力研究学术的人滥竽充数,发表“论文”。现在,学术界越俎代庖的事情很多,把所谓的核心刊物、刊物级别、文摘转载和媒体炒作作为学术评价的主要标准和依据,是无能和懒惰的表现,其做法实在让人匪夷所思。

  北京大学杨学功副教授:

  现在是中国学术特别是人文社会科学学术评价最混乱的时期,学术评价权威性的流失是中国学术的致命伤。倘若有一天,中国学术界能够确立起像诺贝尔奖那样权威的奖项和评奖制度,那么中国学术就达到新的阶段了。

  北京市委宣传部理论处崔新建处长:

  CSSCI的发展过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近10年来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学术评价及期刊评价的演变历程。可以肯定的是,无论对于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还是对于社科类期刊来说,进行客观科学的评价都是必需的。而且有评价体系比没有评价体系要好,存在多种评价体系比只有单一的评价体系要好。CSSCI所起的积极作用,需要充分肯定。在学术评价和期刊评价之间,的确存在着一定的关联,因为社科类期刊本身就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一种评价机制。但是,CSSCI是对社科类期刊的评价,不是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直接评价,不应把对期刊本身的评价直接等同于对学术成果的评价。许多高校和研究机构对CSSCI的推崇,实质上是用对期刊的评价直接作为对学术研究成果的评价,并给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带来了消极的影响。问题不在于评价本身,而在于评价体系的多样化和各种评价体系自身的不断改进和完善。

国外人文社会科学评价方法撷要

  美国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的主体有联邦政府、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者(主要是指同一领域或相近领域内的学者或专家)和普通民众,后者可以对某一时期内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在整体上给出一种满意或不满意的评价。

  美国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研究成果评价的

基本方法有:同行评议制、引文计量。同行评议即某一或若干领域的专家采用一种评价标准,共同对涉及该领域的一项事物进行评价。通常的做法是对成果进行打分:特优、优、良、中和差。同行评议虽然在理论和实践中存在着许多社会问题,但是,迄今为止还没有一套可行的方法来完全代替其在基础研究评价中的作用,因而在美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评价中被大规模采用。近些年广泛引入了引文计量法,以作为对同行评议的补充和参比。

  美国人文社会科学应用与发展研究成果评价的基本方法有:政策效果评估、民意测验和社会实验。政策评估是指对政策的科学性、可行性以及实施后的社会效益的综合评价。民意测验是收集研究材料的一种方式,也是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进行直接测度的一种方式。分为普遍测验和抽样测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评价中的社会实验是要把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得到的理论、方针、计划等拿到具体的社会环境中去检验。分为两种:全面社会实验和准社会实验。

  法国 最权威的评价机构是国家科学委员会,是一个独立的学术评估组织,由整个法国不同学科的名人、高级专家组成。

  国家科学委员会每年召开课题评估会,对招标的课题做评估、论证,在科研的技术含量和质量上严格把关。一般的运作程序是:根据各个研究单位、协作小组或个人提交的课题申请报告,分发给由不同学科专家组成的评审小组,由小组专家进行审议,对评审项目签署不记名的意见,经会审后,筛选出最佳的课题。

  国家科学委员会的鉴定是法国最权威的意见,它实际上反映了法国当代的最高研究水平,因此,整个评审过程是非常严肃的,从专家资格的入选,到项目的审查与鉴定都有一整套的具体运作程序,保证了评估和鉴定的严肃性与科学性。

来源:《光明日报》http://www.gmw.cn/01gmrb/2010-05/18/content_1123506.htm

                           http://www.gmw.cn/01gmrb/2010-05/18/content_1123504.htm

                           http://www.gmw.cn/01gmrb/2010-05/18/4452_b.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