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动态
期刊搜索
关键词
主办单位
朱剑:学术期刊“排行榜”热几时休
时间 : 2011-09-01 20:04 来源 : 作者 :   点击 :
          学术期刊“排行榜”热几时休
——写于“核心期刊”新版行将发布之际
                                            《南京大学学报》 朱剑
 
         时下,各种期刊评价体系大行其道。面对各不相同的指标体系,学术期刊可谓几家欢喜几家忧。对此,学界虽不认同,但又在无奈中屈从。试问,期刊评价何日才能告别排行榜模式?
       期刊目录的作用在于为学术评价服务今年的年终岁尾对于许多学术期刊来说,注定是个不平静的时刻,因为届时新一版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社会科学核心期刊目录》和《CSSCI 来源期刊目录》都会发表。尽管《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的研制者一直在解释,CSSCI 来源期刊不同于核心期刊,但学术界和期刊界似乎一直不予理会,总是将其与另外两个“核心期刊”相提并论,合称为三大“核心期刊”。这些目录说白了就是学术期刊排行榜,它们只有两点内容:(1)哪些期刊进入了排行;(2)进入排行期刊各自的位次。但是,千万不要低估了它们对学术期刊乃至学术研究的影响。那些在临界线上的期刊,一定是几家欢喜几家愁;那些笃定榜上有名的期刊主编们,未见得都会无动于衷,他们还会纠结于排名,比起上一版,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新的结果一旦公布,可以想见的是,新一轮的关于核心期刊与学术评价的热烈讨论又将开始,其中当然不会缺少讨伐甚至谩骂的声音。这种隔几年就会重复一次的景象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说实话,CSSCI 来源期刊与“核心期刊”确实不是一回事,前者只是CSSCI 的数据源期刊,而后者据说是为了指导图书馆订阅而编制的期刊目录。但在现实中,CSSCI 采自来源期刊的数据,很少有职业期刊评价者以外的人认真加以研究利用;而随着大型数据库网站推出的包库订阅模式的普及,“核心期刊”的所谓指导订阅的功能早已丧失殆尽,然而,“核心期刊”和“来源期刊”每一新版的发布在学术界和期刊界引起的震动却越来越强烈。这看似矛盾的表象背后隐藏着一个公开的秘密,那就是无论其研制者的真实动机如何,这些期刊目录的真实作用都在于为学术评价服务,或者其本身已被视为学术评价。
 
眼下尚无“以刊评文”的替代方案
 
       学术评价涉及方方面面,从职称申报到各种考评、从基金申请到项目结项,都要评价,而不管何种评价都离不开对学术研究的主要成果形式——论文的评价。对论文特别是对人文社会科学论文的评价,原本是件复杂的事,但现实中已变得十分简单,那就是“以刊评文”,即根据论文发表在什么级别的刊物上来确定其质量;而数千种学术期刊各属什么级别,比如“权威期刊”、“核心期刊”等,基本上由发布这些期刊榜单的评价机构说了算,这是学术期刊如此在意榜单的原因,也是排行榜能间接地影响到学术研究的原因。学界中人对“以刊评文”都有深切体会,毋需笔者多言,这里所要强调的是期刊在今天的学术评价中无可替代的特殊作用,如何评价期刊及其发表的论文,实为学术评价的核心问题。
       对“以刊评文”,学界的声讨和管理部门的治理已有些年头,但“以刊评文”却照样大行其道,且有愈演愈烈之势,原因其实十分简单,那就是眼下还找不到一个比“以刊评文”更公平、更合理且具有操作性的学术评价替代方案。它是行政权力部门分配学术资源不可或缺的依据,那些研制期刊排行榜的专业评价机构则为评价提供了前提或基础。
 
同行评议与量化评价
 
       这些排行榜的权威地位从何而来?被行政权力部门采信固然是其权威的直接来源,但将责任全部推给行政权力部门对排行榜的青睐显然是不公平的。从本质上说,学术评价的权利原不属于这些主要由文献情报研究人员组成的专业评价机构,而是属于学术共同体,同行评议(即所谓“定性评价”)是最令人信服的学术评价方法。然而,自从1992 年《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首版推出以来,相继问世的专业评价机构的所谓“量化评价”,它们研制的各种期刊排行榜不断高调推出,以“量化评价”的“客观”、“公正”、“公平”相标榜的各种期刊排行榜看上去很美,清楚简单,极易操作,童叟无欺,终获行政权力部门的采信。于是,学术评价这个同行学者的权利逐渐让渡于评价机构,演变为掌握于其手中的一种学术权力,所谓“指挥棒”是对这种权力的形象概括。因此,“以刊评文”得以横行天下,学术共同体从评价领域的退出应该是主要原因。
       是什么原因让学术共同体从学术评价领域全面退出?一般认为,同行评议依凭的是学者的主观判断,本来就难免瓜田李下之嫌,加之世风日下,其公正性更难保证;而评价机构的量化评价则不同,所有的排行榜都是根据客观数据而制作,像《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所采集的数据达九种之多,取代同行评议也就成为情理之中的事。但是,如果学术评价单纯依赖定量评价,那么,这些从事文献情报学研究的专家是否有能力肩负起对所有学术领域进行评价的重任?答案并不让人乐观,因专业的限制,评价机构只能通过对一些论文和期刊外在形式数据的统计来进行比较与排名,而无能力深入期刊的学术内容层面进行评价,可见,单纯的量化评价也是有问题的。不仅如此,当量化评价“浓缩”为排行榜后,还带来了一个更令人头疼的问题:量化评价所依赖的是未经人为干预的客观数据,但部分学者和期刊在研究并掌握了评价机构排行的原理后大肆进行数据造假,使学风问题凸显,更加深了当今学术评价的危机。排行榜的滥用已使得一些本来对定量评价寄予热望的学者大为失望,重新回到只有同行专家才是学术研究合格和称职的评价主体的立场。
 
学术共同体之主体地位有待回归
 
       以学术共同体为学术评价的主体是毋庸置疑的,但大可不必矫枉过正,因为量化评价还是有其独到作用的。只不过排行榜的风行,使得许多人甚至评价机构自己也以为量化评价的主要形式就是排行榜,其实,这是对量化评价的误读或片面理解。大多数评价机构的产品,除了排行榜外,还有其研制的期刊评价数据库,排行榜也是通过对数据库中数据的比对而生成的。但排行榜一般说来只是对数据库最简单的运用,由于其简单明了,且使用方便,甫一问世,便得到社会各界特别是行政权力部门认可,这种认可更刺激了评价机构对排行榜的热衷。但这种简单化也给量化评价带来了恶果,形式公平实质不公平、诱发学术不端和学术造假等不一而足,量化评价之所以沦落到今天这样人人喊打的地步,与此不无关系。可叹的是,大多评价机构仍沉浸于排行榜所带来的权力之中,对排行榜的热衷丝毫不减,比如某后起的评价机构干脆将其产品直接命名为《权威期刊、核心期刊排行榜》。
       与排行榜相比,评价机构最有价值的数据库却几乎不为学界所知和所用。好在这一现象已有扭转之迹象,比如,CSSCI 的研制者始终强调其来源期刊不同于核心期刊,并一直努力向学界推介其引文数据库,宣传这些数据可以为科学和合理的学术评价起到问题导引和分析工具的作用;近年来,一些学者、期刊人以及CSSCI 的评价人员已开始使用这些数据开展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学术评价尝式。因此,评价机构告别排行榜,并对学术共同体才是评价主体、量化评价只是起到辅助和工具的作用的承认,是量化评价走出目前误区的前提;而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的建立,则有待于学术共司体之评价主体地位的真正回归。
 
调整期刊结构,重建评价体系
     
       在呼唤学术共同体回归学术评价主体之时,不能不看到,学术共同体既然如此轻易地被逐出学术评价领域,要回归并非轻而易举。在笔者看来,学术共同体之于评价的主体失位,固然与同行评价本身的缺陷和社会风气有关,与专业评价机构评价权力的形成有关,但更主要的原因是目前学术期刊的结构和传播方式造成了学术共同体与学术期刊的疏离。首先,现有学术期刊的结构不合理。学术期刊从性质上可分为综合和专业两种期刊。现有的2800 多种社科学术期刊中多数是大综合,高校学报大多属于此类,这类期刊的最大问题在于对各专业学者而言,感兴趣即有阅读欲望的文章只是其中的极少数,故不能形成固定的读者群,疏离遂不可避免。其次,现有的学术期刊传播方式不合理。在数字化浪潮之下,学术期刊的传播途径已由纸本过渡到数字化传播,但在各大型期刊数字化网站中,期刊已被肢解为单篇论文,连基本的期刊形式都已不复存在,其日常阅读功能基本丧失,只能成为检索的对象,引导学术也就无从谈起,学者与期刊的疏离就更加彻底。定性评价的前提是评价者对评价对象的熟悉,不读期刊,何从评价?
       要结束这种疏离状况,重建学术期刊体系是唯一选择,首先要做的就是眼下众多的综合性期刊中的大多数实现专业化转型。唯有专业期刊,才能锁定本专业的学者,而唯有建立以专业期刊为主的合理期刊体系的,才能为学术共同体提供学术交流的专业平台,才能为以学术共同体为主体、量化评价为工具的合理评价提供基础。其次要做的是改变学术期刊数字化传播方式,要变单篇论文传播为以专业期刊为单元的整体传播。唯有如此,数字化时代的期刊形象才能构建并为学者所认可,由本学科学者来评价本学科期刊和论文也才能落到实处。
       今天的学术评价问题看似出在评价机构,根源却在于期刊结构和传播方式的极度不合理。可以预见的是,如果学术期刊体系得以重建、学术期刊数字化传播方式得以改变,学术评价的排行榜模式纵然不会终止,也会逐渐淡出学界的视野;而如果学术期刊的结构与传播方式不予改变,学术共同体也就不能“归位”,不管每一版期刊排行榜问世时批评和讨伐之声有多猛烈,三两年后,下一版排行榜仍会在更猛烈的批评和讨伐声中,隆重推出并继续走红。
 
文章来源:《社会科学报》2011 年7 月/14 日第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