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动态
期刊搜索
关键词
主办单位
董      健:“核心期刊”最早倡议者之一口述:“核心期刊”制亟待大力改革
时间 : 2012-12-27 17:09 来源 : 作者 :   点击 :

“核心期刊”最早倡议者之一口述

“核心期刊”制亟待大力改革

     自上世纪80年代末至今,我国引入“核心期刊”方式已有20多年的历程,对我国期刊和学术的发展产生了比较深刻的影响。但始料未及的是,现今“核心期刊”成了众矢之的。何谓核心期刊?其遴选的依据和标准是什么?它为何会产生如此巨大的负面效应?其症结在哪里?又该如何消除?带着这些问题,本报编发这组文章。   

  中国“核心期刊”制的开始

  在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虽然极左余毒尚多,但学术风气和学术环境还比较好。大学老师对发表论文都非常重视,也特别注重论文的质量。当时南京大学老校长匡亚明先生在一次全国校长会议上带头发动一批校长给中央领导写信,要求确定一批重点大学,使重点大学以其优势带动整个高教的发展。后来这一要求得到中央的批准,在全国确立了五所重点大学。但或许是考虑到南京地理特点等原因,南京大学并没有入选。这一消息传来,南京大学从学校领导、老师到学生的心里都感觉到一种压抑,都准备好要发奋图强,争一口气。在一些像中文、历史、物理、化学等基础学科上我们有一定优势,希望通过努力让南京大学的实力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由此,我们对本校老师评职称在科研上提出了具体而严格的要求。特别是要求理科老师必须在国外的SCI上发表论文。这条规定实行以后,收到的效果非常显著,经过80年代末90年代初这几年的发展,南京大学的教学和科研的实力得到明显提升,在国内和国际上的影响力也愈发显著。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不只是南京大学,其他高校的老师也竞相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理科主要要求在国外的核心期刊上发表,人文和社科则要求在国内的一些较权威期刊上发表。这就产生了对当时国内数量众多的期刊进行一次规范整合的要求。于是在1992年,《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第1版由北京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由此开始了中国的“核心期刊”历程。   

  20年间“核心期刊”制逐渐异化变质

  在我的印象中,20年间,核心期刊的目录已经由最初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一家增加到了三家(还有《社会科学核心期刊目录》和《CSSCI来源期刊目录》)。其实在最初的一段时间里,学术界对这些核心期刊还是比较认可的,认为如果能在这些核心期刊里发表论文,那么作者的学术水平一般是受到肯定的。但是从1992年发展到现在,在这20年的时间里,我感觉核心期刊的作用已经逐渐异化变质,它所呈现出来的负面作用逐渐超过其正面作用。开始的时候,大家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是本着“平等竞争,看重质量”的默认原则,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发展为“非平等竞争,看重关系”的局面。当然这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而是与整个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综合腐败”趋势紧密相联。由于各个高校在教师职称的评定过程中越来越注重教师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的数量,这就使得一批教师被迫追求发表论文的篇数,反而忽略了论文的质量。发展到第二步就更糟糕了,有些时候教师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要找关系,原来只要文章质量好就可以发表,现在大家都挤破了头要在核心期刊上发表文章,在这种比较极端的状态下,就促使一些人为了发表论文托关系,找门路,紧接着就不可避免地催生了权钱交易。以前人们发表文章还会收到稿费,现在他们在一些核心期刊上发表文章,不但收不到稿费,反而要倒贴钱付版面费,而且期刊评定的等级越高,要价也就随之涨高。结果,大批教师的命运实际上掌握在期刊编者的手上。   

  谁来评定核心期刊的权威性?

  既然核心期刊起着这么大的作用,那么,谁来评定这些期刊及其等级呢?这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南京大学有一个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它每隔两年就会对期刊的目录作出调整,评定出哪些刊物符合核心期刊标准。应该说,南大的学术传统和学术风气是比较好的。但在当前整个学术腐败难以扼制的大势之下,这样的评价中心的发展面临很大的困难。说我国的良好学术环境已经遭到破坏,对于核心期刊的不当评价就是原因之一。评价一种刊物是核心还是非核心,需要统计该刊物中的论文被引用的数量,或者该刊物为外界所重视的程度,如果表面上严格做到这一点也好,但不客气地说,实际上是做不到的。为什么呢?我觉得除了政治因素以外(有的刊物完全靠政治入选),那个所谓的“被引用量”就大有“文章”。有一家大学的学报为了增加被引用量,就要求自己学校的老师和研究生在需要发表的文章中首先要引用本校学报上的文章。我们南京大学的一位教授给某个学校的学报投稿,该学报给教授回信说“您的文章我们准备用,但是有两条:第一,版面费请如数寄来;第二,你要引用我们学报中的文章”,这不是胡闹吗?本来学术上的研究都是讲求自由的,需要引用哪方面的资料与观点完全出自作者研究的需要,这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然而现在却变成了强制性的指令和买卖性的“交换”,不免有些让人哭笑不得。由此看来,在当前中国的学术环境下,将刊物的被引用量作为评定是否为核心期刊的标准还是有待商榷的。核心期刊评价中心本身的评判就存在问题。这种制度使全国每家刊物主编的压力很大。如果之前作为核心刊物后来被停了,那该刊物的主编就要受到批评甚至有被撤职的危险。如果之前不是核心刊物后来被评上了,那主编就会受到领导的大力表扬和奖励。所以每过两年待到要评定的时候,全国各地的刊物主编都特别紧张。在当今中国的风气之下,这种压力并不能成为促使他们积极提高自己刊物质量的动力。有的人挖空心思想着能不能托个关系,走个后门,使得自己的刊物成为核心期刊,反而破坏了学术环境。当今的学术界,抄袭剽窃,贪污腐败,创造精神缺乏,优秀人才遭压抑,所有这些都或直接或间接地与“核心期刊”制的管理方法有关!这怎么能让老师们安安心心做自己的学问呢?   

  重新恢复学术同行的作用

  净化逐渐恶劣的学术环境,我认为非常有必要对核心期刊,特别是文科类的核心刊物的评价与编目录之事进行大力调整与改革,重新恢复学术同行的作用。应该相信学术界真正做学问的那些人,给予他们充分的发言权。在他们看过的刊物中,认为某种刊物不错,那该刊就有其可取之处。每个大学的老师都要经历评职称的过程,而评职称就需要有专门的评委,这些评委都是在专业领域比较权威的教授,对于论文的优劣,他们心中必然有一种明确的专业评判,而不需要通过“核心期刊”制这一关。我曾多次参与评定教授博导的工作,发现80年代和现在有着很大的差异。在80年代,我们说要评一批教授,有十个名额,那么我们会根据参评老师发表论文的质量以及他教学的成绩等来作出评定,这样从三十个或者四十个申请人之中评出来的十名教授,无疑是相对过硬的。现在是怎么评的呢?其实就不太需要发挥我们这些评委的作用了,核心刊物都替我们评定好了。申请人可以填一张表格,表格上明确列出他所发表过的论文的篇数,比如说我们从三个申请人中评一个,第一个人表格上列出发表过20篇,第二个10篇,第三个5篇,那么按照规定,发表论文最多的申请人就被评上了。其实往往有的学者虽然发表的论文数量少,但是学术研究水平很高,发表5篇论文的质量有时候甚至比那20篇论文的质量要高得多。数量优先论进一步造成了论文的粗制滥造问题。因此说“核心期刊”制之下的数量管理体系,使得学术同行所能发挥的评价作用进一步削弱了,但是事实上只有“人”,才能真正地感觉到一篇论文质量的真实程度,这是刻板的数字所达不到的。学术的公正和良心以“人”为载体,而不是以“表格”为载体!  

  让每家刊物在同一起跑线上平等竞争

  长期被各高校和文化学术单位作为学术质量之依据的核心期刊,我觉得应该适当地降降温了。不论核心或者非核心,让全国每一家刊物都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都能够在一个平等的评价体系下参与竞争。可以取消“核心”之称,以后如有核心也不是由官方机构评出的,而是自然形成的。我估计三年之内就能够形成一种相对来说更新、更加公平的期刊评价体系,因为这是一种优胜劣汰的自然选择,不掺杂任何腐败社会所加的不良因素。在去年刚评出来的南京大学的核心期刊目录中,我认为存在一些问题。有关音乐方面的期刊评上了11种之多,其实在我看来有些是不够资格的;然而在戏剧方面,却一个也没有评上。我们知道戏剧是综合艺术,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艺术学科,之前在戏剧方面比较有代表性的期刊有中央戏剧学院的《戏剧》和上海戏剧学院的《戏剧艺术》,这两种期刊是戏剧研究者必须要参考的权威期刊,但是却被评掉了!其实全国类似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外人根本不清楚其中的内幕,都会觉得很困惑。

  有人问过我,如果削弱官方垄断权,取消期刊的所谓核心性质,不会造成混乱吗?我认为从根本上来说不会乱,即使是混乱也只是良性循环建立之前的一个小插曲。我可以举一个与此相关的例子:大学里拥有博士点,有了博士点就会设置博士生导师,进而对外招博士研究生。在大学博士点的设置上目前也产生了一些问题,主要是以博士点的多少来评价学校实力,造成大家都来争设博士点,这就影响了大学正常发展。为了申请到一个专业的博士点,就会花钱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让本校教授尽全力著书,甚至去贿赂有关评审机构的人,从而引起很多贪污腐败的现象。如何从根本上杜绝这一现象?其实和处理核心期刊问题的方法一样,那就是在全国各大高校都取消所谓的博士点,让大家都可以招博士生,这样不妨先混乱一两年,自然而然就会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各高校公平竞争的结果是实力不行的学校即使是招了博士生,博士毕业以后找不到工作,那么就没有人再报考这个学校的博士专业了,而是趋向于报考那些实力雄厚专业素养高的名校。这也就是优胜劣汰的自然选择。话说回来,核心期刊和博士点其实是一个道理,把垄断取消,让大家公平竞争,虽然会在短期内造成一定混乱(为这种混乱所付出的代价决不比当前已有的混乱更大),但是最终会形成一种良性的循环,营造出良好的学术环境。

  总之,中国的“核心期刊”制,其弊端已经充分暴露,如不大改,对我国学术、文化发展以至整个教育事业的破坏是很大的。这种体制不过是文化管理体制的一种变形,要改也难,还有待于整个政治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

文章来源:社会科学报

来源网址:http://www.shekebao.com.cn/shekebao/2012skb/xs/userobject1ai51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