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动态
期刊搜索
关键词
主办单位
李文珍:学术期刊生存现状调查
时间 : 2011-03-24 17:11 来源 : 作者 :   点击 :

          李文珍:学术期刊生存现状调查

 

     《中国社会科学报》编者按:近日,新闻出版总署报刊司关于“停办学术质量差、经营水平低、靠收取版面费生存的期刊”的表态,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期刊”版将陆续展开调查,还原学术期刊的生存现状,反映问题,提供方法,以促进学术期刊的良性发展。

  据媒体报道,新闻出版总署新闻报刊司相关负责人2月23日表示,总署将对不注重学术质量、刊载拼凑、剽窃学术文章的学术期刊予以严肃处理,采取措施整治学术期刊由其他单位和个人代理发表论文,对超越办刊宗旨及范围刊载学术论文的期刊将依据相关规定予以行政处罚,对学术质量差、经营水平低、靠收取版面费生存的期刊予以停办。

  消息一出,引来传媒界、教育界、学术界鼎沸之声一片。媒体纷纷将矛头指向学术期刊,痛呼学风不正者有之,批评黑心牟利者有之,然而,也有人表示,“版面费”只是表象,其后更有深层原因。在熙熙攘攘之后,隐藏在“收取版面费”之后的是什么?

  期刊发行大量萎缩

  一个引人注目的事实是,近年期刊发行量大幅下降。

  新闻出版总署公开资料显示,2005年全国共出版期刊9468种,2009年,该数目增加至9851种。

  公开资料同时显示,2005年,期刊发行总册数3.23亿册,2009年则剧烈下滑到1.84亿册,仅是2005年发行量的57%。期刊销售总额4年间未出现明显变化,但每种期刊平均销售额下滑明显(见上图)。期刊的平均印数则没有明显变化,虽然发行量减少,印刷量却没有同期减少,这势必增加期刊成本压力。

  在期刊领域,学术期刊占了期刊总量的1/3,学术期刊的生态状况从期刊大环境上即可略见一斑。

  那么,具体到期刊个体,发行和运营状况如何呢?

  记者选取了广东和西部某省的综合社科类期刊、高校学报、专业类学术期刊,以及一家行业科技期刊,调查详细情况。

  综合社科期刊:广东样本

  广东一家综合类期刊的主编介绍,由于该刊是本省品牌期刊,受支持力度较大,刊物资金来源主要是拨款,刊物运行相对较好。据了解,该刊全部经费都由财政支持。

  该主编介绍,2004年中央下发《关于进一步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之后,广东省有一个配套的举措,实施学术名刊工程,对基础比较好的学术期刊加大了扶持力度,在广东文化大省、文化强省战略的实施过程中,这些刊物又得到了更多的支持。

  至于其他收入,由于学术期刊读者面窄,发行量普遍不大,发行收入比较少。因为发行面窄,广告效应不太明显,而且往往影响办刊,做广告有点得不偿失,早期做过广告,现在已经不做了。

  该主编表示,并不是广东所有学术期刊都有拨款支持,只有少数几家期刊每年得到这种制度性的拨款扶持,经费情况较好,能够保持较高的学术品位。大多数学术期刊经费还是比较困难的。据了解,广东社会科学类学术理论期刊大概有60多种(含高校学报),运营比较好的占15%左右,受资助的运营得都好一些。运营不好的,完全靠收费的也有。

  综合社科期刊:西部样本

  西部某省一家综合类社科学术期刊的情况则有很大不同。

  该刊胡主编介绍,他们从2010年开始取消拨款,主要靠自主创收来办刊。

  据该主编介绍,由于主管主办单位资金比较缺少,为了开源节流,节省办刊经费,从2010年起就采取“以刊养刊”的办法,在保证期刊学术质量的前提下,发挥市场的功能和作用,“向学者求优稿,向社会求支持”,以期刊自身的赢利创收来支持期刊的运转。

  主要采取的办法是社会赞助、刊发广告,加上发行收入以及一年两期增刊收入,大约每年总收入20万—30万元,办刊收支基本能够维持平衡。

  关于发行量和期刊质量,该主编称,该省期刊有130多种,社会科学类学术期刊二三十种。发行量最高的也不超过2000册,学术期刊靠发行收入的比例很小。他表示,学术资源相对缺少、信息相对滞后、人才相对稀缺是西部期刊的普遍现象,不过在期刊质量方面,目前仍然比较稳定。

  胡主编也表示,取消经费、自负盈亏目前还处于试行阶段。

  高校学报:北京样本

  高校学报状况如何呢?北京一家知名高校学报主编接受了访问,他介绍说,他们的办刊经费大约60%来源于学校拨款,每年约有30万元;现在每年的发行收入基本稳定在15万元左右,合计年收入45万元,每年办刊支出大约42万元。暂时收支大体平衡。

  这位主编称,他们的学报没有广告收入,也没有其他收入。

  对于同类学报市场容量情况,该主编的意见比较特别,他表示,一个学校有一个学报是很正常的,不存在市场饱和的状况。

  据2007年的资料,全国共有近千家学报,这些学报的支持情况不尽相同。这位主编表示,学校支持经费充足的比较少;大多数学校支持的经费不太多,经费紧张是比较普遍的。学报是一个学校的名片,学报对于所在学校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学术声誉等,都有着重要作用。相对于每年不断增长的总运作经费而言,一个学校拿出很少一部分经费来支持办好学报,其实是很值得的。所以主办单位还是应该高度重视,以期形成良性互动。
 

  样本对照:专业类、行业类

  一家人口学专业期刊的翟主编称,他们基本上收支平衡,对生存没有太多忧虑。

  这家专业期刊的办刊经费主要来源于行政拨款和发行收入。每年行政拨款10万元,发行收入接近15万元。其他收入较少,基本没有广告。

  对于同类专业期刊,他表示,人口学专业领域相对比较窄,目前共有七八种比较不错的同类期刊,已经接近饱和。内容和经济这种热门领域接近的期刊,运行状况较好。

  至于行业期刊,由于定位工作交流平台,借助行业系统力量,发行量往往不错。据了解,人口类行业期刊的发行量大约是学术期刊的十倍之多。

  一家致力于行业科技的学术期刊表示,得益于行业内的庞大读者群体,其发行量是前述学术期刊的六七倍,这也是其办刊经费的主要来源。这家期刊也表示,该刊目前的发行和运营情况尚属一般,应用技术繁荣的行业,广告和运营状况都更好。

 

  学术期刊宜定位公共产品

  访谈发现,几位主编对于学术期刊的定位,尤其内容定位,高度一致。

  胡主编表示,学术期刊的职责是传播学术思想,提倡学术创新,促进学科建设,引领学术方向,指导社会实践,规范学术研究,这就决定了它不仅是一种公共产品,而且是一种特殊的公共产品。

  北京一家学报主编更加旗帜鲜明地表示,“毋庸置疑,学术乃天下公器,所以学术期刊一定是公共产品,是提升民族素质的事儿,哪怕民族勒着裤带子也应该坚持的事儿。”

  翟主编强调,即使市场化运营的学术期刊,其内容也是公益性的,客观上是为了社会的发展。

  一家科技期刊的董副主编也表示,学术期刊大部分应属公益性质,“特别是基础研究类期刊,并不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重在社会效益”。
 

  生存献策:拨款、规模化、区别对待

  虽然在学术期刊定位上高度一致,受访的主编们对学术期刊是否应该市场化运营分歧较大,相应地,对期刊以后的生存方式也有不同看法。

  北京那家知名学报主编不赞成学术期刊市场化,“如果市场化了,一些低俗文化就会趁虚而入。一个民族不能消极地适应和顺从社会的一般需求,当然满足需求也是应该的,但是(做文化、做期刊)要(立足)提升民族的文化素质、文化趣味,而不能一味地顺应、屈从。”

  不过,他也表示,这并不是说要给几千种期刊都拨款,还是应该“扶强”,设定“强”的标准,达标的给予扶持。对于相对弱的期刊,可以不给经费支持。还要有一种最低“退出标准”。

  广东一家期刊的主编表示,他赞成比较好的学术刊物由政府投入资金支持。“这是一件很合算的事情”,学术期刊“影响的群体高端”,效果会很好。可以“重点扶持基础比较好的”,有分别地对待不同层次的期刊。

  西部省份的胡主编则表示,国外学术期刊集群化出版、规模化运营的模式很成功,但我国现有的办刊体制以单位化为主,大多数期刊社每家只有一两本期刊,这种情况下,很难成功。

  他表示,要想让学术期刊赢利,“关键还要不断创造环境和条件”,“消除体制性障碍”,建立有效的管理制度。如果不把有效的期刊资源整合起来,各自为政办刊,也只能靠经费拨款来生存了。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03月12号(第173期) 第15

http://sspress.cass.cn/newspaper/paper.aspx?id=1000177